第79章 大宁风云:御敌与权争(第3页)
朱权再次召集麾下将领,商讨防御策略。“诸位,蒙古部落很可能再次进犯,我们必须严阵以待。此次他们很可能联合其他部落,我们要做好应对多方敌人的准备。”
一位将领说道:“王爷,我们可以在边境设置更多的烽火台,加强情报传递,一旦发现敌军动向,能及时做出反应。”
朱权点头:“此计可行。另外,我们要加强与周边藩王的联系,必要时请求他们支援。同时,在大宁城内做好物资储备,以防敌军围城。”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大宁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。士兵们日夜操练,边境防御设施不断加固,物资储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。朱权和沈书瑶更是忙碌,他们既要关注军事准备情况,又要安抚百姓情绪,确保大宁的稳定。
然而,就在大宁紧张备战之时,朝廷内部又传来了新的消息。郭资等人不甘心失败,他们联合了更多的朝臣,再次向朱元璋进谏,要求削弱朱权的权力,将大宁的军事和贸易大权收归朝廷直接管辖。
朱权得知这个消息后,陷入了沉思。他知道,这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斗争,不仅关乎大宁的未来,也关乎他自己的命运。他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,既要应对外敌,又要化解朝廷内部的危机。
经过深思熟虑,朱权决定再次上书朝廷。他在奏疏中详细阐述了大宁的战略地位和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,强调在蒙古部落随时可能再次进犯的情况下,频繁更换大宁的管理者会导致防御体系混乱,给边疆带来巨大风险。同时,他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更严格的监督和考核,定期向朝廷汇报大宁的军事和贸易情况,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。
为了增加奏疏的说服力,朱权还联合了朝中几位与他关系较好且有影响力的大臣,让他们在朝廷上为自己说话。这些大臣在朝堂上纷纷表示,朱权在大宁的治理卓有成效,边疆安稳离不开他的努力,此时削弱他的权力,不利于国家的稳定。
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日子里,朱权丝毫不敢放松军事准备。他亲自到边境巡视,鼓舞士兵的士气。“将士们,大宁是我们的家园,也是国家的边疆。我们身后是无数百姓,我们必须坚守阵地,让敌人有来无回!”士兵们齐声高呼,士气大振。
沈书瑶则在大宁城内组织百姓进行自救演练,教授他们在战争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。她还组织了一支由百姓组成的后勤队伍,负责为军队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。
终于,朝廷的诏书再次下达。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暂时维持大宁现有的管理体制,但要求朱权必须严格遵守朝廷的各项规定,定期接受朝廷的检查和考核。同时,朝廷将派遣一位钦差大臣到大宁,监督大宁的军事和贸易事务。
朱权接到诏书后,心中既松了一口气,又感到了更大的压力。他知道,虽然暂时保住了大宁的管理权力,但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。他必须在朝廷的监督下,带领大宁军民度过即将到来的危机。
随着钦差大臣的即将到来,大宁又迎来了新的局面。朱权和沈书瑶开始着手准备迎接钦差大臣的各项事宜,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机会,向朝廷展示大宁的实力和发展成果,争取更多的支持和信任。
然而,蒙古部落的进犯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。他们已经联合了多个部落,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,正朝着大宁进发。一场更大的风暴,即将在大宁这片土地上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