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藩王谋计守家国,秋野驰缰享天伦(第2页)
监察御史韩宜可抵达大宁后,朱权亲自出城迎接。“韩御史一路劳顿,辛苦了。”朱权拱手行礼,态度谦逊。韩宜可一脸严肃,“王爷客气了。陛下派我前来,是为督查大宁吏治和军饷筹集之事,还望王爷多多配合。”朱权微笑着应下,“自当全力配合大人公务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韩宜可开始对大宁的各项事务展开详细调查。面对御史的询问,朱权对答如流,不仅清晰阐述每一项决策的初衷与执行情况,还主动提出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建议,令韩宜可暗自佩服。一日,朱盘烒突然发起热来,还伴着咳嗽,这可把朱权和王妃急坏了。王府府医林鹤龄赶忙前来诊治,“王爷、王妃莫要忧心,小世子只是偶感风寒,服几副药便能痊愈。”朱权和王妃这才稍稍放下心来,两人轮流守在朱盘烒床边,喂他喝药。
王妃温柔地哄着:“盘烒乖,把药喝了,病就好了。”朱盘烒看着黑乎乎的药汤,皱着小眉头,一脸抗拒。朱权在一旁轻声说道:“盘烒最勇敢了,喝了药,爹爹带你去骑马。”朱盘烒似懂非懂,在朱权和王妃的耐心哄劝下,终于乖乖地把药喝了下去。
在朱权和王妃的悉心照料下,朱盘烒的病情逐渐好转。监察御史韩宜可的调查也渐近尾声。一日,韩宜可来到王府,对朱权说:“王爷,此次调查,我看到了大宁在您治理下的繁荣与安稳,吏治清明,军饷筹集也合规合理。我会如实向陛下禀报。”朱权心中欣慰,“多谢韩御史公正评判。这都是大宁百姓和各级官员齐心协力的结果。”
不久之后,朱权接到旨意,被召入京述职。行前,王妃张氏亲自为他整理行装,“王爷此去京城,万事都要小心谨慎。陛下圣明,定会看到大宁的变化。”朱权握住王妃的手,“夫人放心,我自会留意。你和盘烒在家,也要多加保重。”
抵达京城后,朱权入宫拜见朱元璋。奉天殿内庄严肃穆,殿中香烟袅袅,巨大的朱红色立柱矗立两旁。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,身着明黄色绣着五爪金龙的龙袍,头戴冕旒,每一颗玉珠都在微光下闪烁,那威严的目光仿佛能洞察一切。朱权跪地行礼,声音洪亮:“儿臣朱权,叩见父皇。”
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,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龙椅扶手,静静地听着,时而微微皱眉,时而轻轻颔首,片刻后,缓缓开口:“权儿,平身吧。朕听闻大宁在你的治理下,颇有成效,今日便细细说来。”
朱权起身,有条不紊地汇报大宁在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方面的情况。他谈及大宁依照朱元璋的旨意,积极修缮城墙、增筑堡垒,使得边防防御愈发稳固;士兵们定期操练,针对北元骑兵的特点进行特训,战斗力显着提升;在吏治方面,严格考核官员,惩处了几名贪污渎职之徒,官场风气焕然一新;垦荒政策推行顺利,荒地开垦面积逐年递增,粮食产量稳步上扬;贸易日益兴旺,市场秩序井然。
朱元璋听完,神色稍缓,身子微微前倾,加重语气说道:“农以水利为本,大宁水利之事,务必用心为之,此系百姓生计、国家安稳之大事,不可懈怠!如今吏治整肃关乎国本,大宁官员亦不可松懈,你需多加督查,莫让贪腐之风滋生,坏了我大明根基。”
接着,朱元璋目光望向远方,似是透过宫殿看到了北方边境,缓缓说道:“权儿,大宁乃北方要地,你责任重大。北元余孽未除,朵颜三卫心思难测,朕将大宁托付于你,切不可让朕失望。这北方边境,始终是朕的心头大患,你可有应对之策?”
朱权手指轻点着舆图上的边境线,对朱元璋剖析道:“父皇,北元虽势力大不如前,但骑兵机动力强,其战术飘忽难测;朵颜三卫地处要冲,态度暧昧,实为我大宁防线的变数。儿臣以为,需恩威并施。一方面,我们应在要害之地增设烽火台,构建预警网络,同时挑选精锐斥候,深入敌境刺探情报,做到未雨绸缪;另一方面,可适时开展互市贸易,以经济之利安抚。至于朵颜三卫,儿臣一直在密切留意其动向,近期他们虽有异动,但尚无确凿证据表明与北元勾结。儿臣已派人与其首领沟通,表明我大明诚意,若他们有难,大宁愿施以援手,以换取其忠心。”
朱元璋听闻,猛地一拍龙椅扶手,大声说道:“此计可行,你即刻着手安排。加强边防不可拖延,互市贸易需谨慎筹划,务必拿捏得当,若有变故,随时向朕禀报。朕再给你调拨一批精良兵器,助你稳固大宁边防。但你需记住,兵者,国之大事,不可不察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万千将士性命与大明江山社稷。”
朱权连忙跪地应道:“儿臣遵旨。儿臣定当殚精竭虑,守护好大宁,不负父皇重托。”
随后,朱元璋又详细询问了大宁百姓的赋税、徭役等生活状况,朱权一一如实作答。谈及大宁一些偏远地区百姓生活依旧困苦时,朱元璋眉头紧锁,说道:“朕命你即刻着手清查,减免那些贫困地区百姓的赋税,务必让百姓能安居乐业,莫要让他们心生怨怼,此乃治国安民之根本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面圣结束后,朱权返回大宁。他将朱元璋的指示传达给各级官员和将领,众人纷纷表示会严格执行。朱权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各项事务中,他亲自前往军营,督促士兵训练,“陛下对我们寄予厚望,大家一定要刻苦训练,提升自身本领,保卫大宁,保卫大明!”士兵们齐声高呼,士气高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