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章(第2页)
---
3.
几天后,陈阳应邀登上了一场国际食品文化大会的讲台。他的演讲题目是:"面包:超越食物的文化信使"。
面对台下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学者、面包师和消费者,他慢慢开口:
“我们总以为,食物的最终形态是味觉上的享受。但当我研究面包超过20年,我发现,面包真正的意义从来不在味道本身,而在它背后的故事。”
他拿起一片金穗面包,将它放在灯光下,展示那略带裂纹的纹理,和微微泛黄的麦香外皮:
“这,就是金穗面包,它不是用技术复刻土壤的味道,而是用农人的双手,将土地的呼吸揉进了面团中。每一片小麦的形状,都是太阳赋予它的痕迹。而它,承载的是人类与土地、与时间的对话。”
台下,一位非洲面包师突然站了起来,眼里闪着泪光:“陈先生,你的演讲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,帮奶奶做面包的日子......那时候,每一块面包里都有太阳的味道。”
陈阳微笑着点头:“真正的面包,不是工业生产线的产品,而是一种可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仰。”
---
4.
在非洲,一场“土地面包节”正在举行。
这源于去年宋小麦的一次提议:将地方风土面包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,在不同国家推动土地故事的传播。
这一届面包节的组织者邀请了宋小麦、陈阳和陈启三人,同时还有来自南美、法国、日本等各国的面包师参与,主题是“面包连接土地,而土地连接心灵”。
某天晚上,陈启独自坐在篝火旁,手里拿着一盘刚刚烤好的面包。面包的外皮带着碳烤的焦香,而内里柔软,甚至能尝得出一丝木头与土壤混合的味道。
这时,一位非洲老妇走到他身边,用生涩的英语说:“这面包,好像我们的‘ugali’。”(东非一种玉米饼)
陈启愣了一下,随即问:“为什么觉得像呢?”
老妇人笑着说:“因为这块面包,让人感觉回到了土地。你父亲说的对,土地能让人回到初心。”
---
5.
同一时间,欧洲的一些媒体开始关注“土地信仰面包”的异军突起,尤其是“金穗面包”如何用古老的手工技艺撼动了工业面包的市场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