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蝗灾突袭迁移榆关(第3页)
听里长说到了榆关就有活干,也有粮食吃,不会饿肚子。
村民问还能不能有自己的地种了,这个里长也说不好。
毕竟亭长的指令是到了榆关修护城墙,至于种地……实在不行就去当佃户也成。
总之不会饿着他们,有活干就有饭吃。
这几日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各自忙碌,徒步走到榆关最起码也要月余。
没什么比粮食更重要,山上的野菜都被挖的一干二净,就这还远远不够村里人吃的。
张家没有独轮车,哥俩忙着用树枝做个类似爬犁的东西。
幸好家里穷的没有柜子什么的,只有瓦罐、碗、纸衣服被褥、鸡笼子和鸡比较贵重。
这么点东西没有独轮车倒也不费劲,她去河边摸了几条鱼。
村里人不少看见的,也都跑到河边去摸鱼,一时间上游下游全是人。
张老汉看着鱼忍不住眼眶泛红“以后怕是再吃不到上河村的鱼嘞……”
不仅是张家人心里悲凉,整个上河村包括里长也都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下,于五天后的一个早上出发。
大部队浩浩荡荡,经过田地一片荒凉,有哭声传出来,慢慢的队伍里此起彼伏的哭声响彻山道。
故土难离,一辈子生活的地方就这么离开了,无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不舍与害怕。
几个乡的村民在县城门口集结,那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,黑压压的头顶一眼看不到头。
县衙派出士兵一路互送村民前往榆关,说是护送实则监视,到达榆关时出生老病死的除外,少一人朝廷都将治罪于幽州县县令。
泥土路被践踏出漫天灰尘,上河村排在中间位置。
王婆子的腿脚不好,走的也慢,张大顺哥俩只能轮流背着。
朝廷要求月余内必须到达榆关,违者论罪当诛。
官兵同样双脚行走,腰间佩戴大刀,她不知道县里派出了多少官兵,目测也不算少。
她背着背篓,里面装了水囊和一些野菜。
颇有一种红军长征的感觉,早上还不算太热,到中午才将将走出幽州县。
烈日炎炎晒得人汗流浃背,孩子走不动开始哭闹。
老人腿脚不好都由着年轻力壮的儿子背着,张老汉走到中午显然也受不住了。张大安背起张老汉继续往前走。
她口干舌燥双腿打颤,拿出水囊喝了一大口,可胸腔依然像着火。
汗水打湿了她的头发,顺着头发滴滴答答往下流。
张小米元宝也没好到哪里去,一个个晒的皮肤通红满脸汗水。
别说赶路的她们,就是陪同的官差也没好到哪里去,日头越来越近,官差也受不住了,喊了声避日头休息。
好几万人,纷纷往道边的林子里避日头。
各村里长同官兵交涉,回来后告诉大家伙该吃饭吃饭,下午日头落了趁着夜赶路。
毕竟晚上凉快,走起来确实少遭罪。
张家焯了一些山菜,把鱼都烤了,小米王婆子舍不得动,想着路上实在忍不住再熬点小米水喝。
这回张家人干嚼着野菜喝着水,王婆子没怎么走路,吃点就觉得差不多了。
可张大顺哥俩这一上午一直背着老头老太太,再加上天又热,吃这么点野菜根本啥也不够。
张老汉让王婆子把烤鱼拿出来,让哥俩再吃点。
元宝和张小米眼巴巴的看着鱼,王婆子不忍心,给她们三个孩子一人分了大拇指大的鱼肉。
她本来也不馋,把鱼肉递给了黑瘦的李桂香,李桂香此时满脸疲惫,看着闺女递过来的鱼肉推了回去,让她赶紧吃了。
看样李桂香是不会吃的,她只能把鱼肉用树叶包上放进了背篓里。
里长在前方喊着没水的抓紧去河边打水,打完水抓紧睡觉,晚上还要赶夜路!
她依靠在大树下乘凉,周围的蚊虫嗡嗡围着她转个不停,真想点几根艾草……
可她不敢,这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算了,等着晚上赶夜路时再说。
迷迷糊糊的倒也真靠着大树睡了一觉,起来后胳膊腿上都是蚊子包,她已经许久没被这么咬过了,看来这外面的蚊子也饿的慌。
下午太阳渐渐西落,官兵几声锣响提示要起身赶路了。
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继续前行,从太阳西落走到月亮高升,满天星斗挂满苍穹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皎洁的月光让漆黑的夜晚有了一丝光亮,官兵高举火把来回巡视着几万人群。
夜晚的蚊虫越来越多,她缠着李桂香给她点一把艾草。
李桂香见过闺女用艾草熏蚊虫,知道这东西有效果,点燃了几把分给家里人。
独属于艾草燃烧的味道传来,蚊虫迅速四散逃开。
王婆子把她手里的艾草递给她“你把这草给你小姑送去嘞,别让蚊子把你弟狗蛋咬喽!”
她接过艾草想往队伍后面走,却被李桂香拦了下来,抢过艾草暗暗瞪了一眼王婆子。
“跟着你阿翁乱跑啥?再跑丢了!”说完拿着艾草往队伍后面走。
王婆子在前面被张大顺背着,听见李桂香的话有点抹不开脸倒也没吱声。
她这才反应过来,几万人的大部队,就算张小妹就在上河村的队伍尾巴,可她一个孩子大晚上一个人找过去,万一出点啥事那可真是……
想到这里她还真有点后怕,忘了这可是没有监控、没有公平可言的古代。
她看向张大顺背着的王婆子背影,心中也掂量了一番。
这王婆子对她和张小米说不上好,倒也说不上不好,只是有个亲疏远近。
三个孙辈她最喜欢元宝,如果加上外孙狗蛋,那王婆子最得意这两个男娃。
她和小米王婆子也有点偏颇,平日里对小米比对她好一点。
就像这大晚上送东西的事,第一个就能想到跑腿的她。
算了,明知自己对王婆子也没什么感情,那王婆子对自己感情淡泊她也没什么可挑理的。
李桂香很快就回来了,她主动过去拿出水囊递给她。
李桂香接过水囊喝了口水,夜色下瘦的皮包骨的身子让她心里微微难受。
她借着背篓拿出中午那块烤鱼,她现在的身高只比李桂香矮上一个头。
她踮起脚一把将鱼肉塞进了李桂香嘴里,李桂香还没反应过来,嘴里的鱼肉就让她忍不住咀嚼起来。
等反应过来一脸嗔怒的瞪了她一眼,悄声说道“不是让你赶紧吃了,咋留到现在嘞?还都给俺嘞?你个败家的娃儿!”
她轻扯嘴角眼里带着温柔的笑意“给阿母吃才不是败家。”
李桂香见闺女认真的小模样忍不住红了眼眶,抿抿嘴唇欣慰的笑了。
夜里赶路倒是不晒,几万人浩浩荡荡的前进,这震耳欲聋的脚步声、车轮声怕是山里的动物听见了也要害怕。
也幸好没什么动物下山来寻找猎物,他们一路安然无恙。
差不多走到半夜时,官兵受不住了,下令原地休息。
长长的山道顿时篝火连绵,这也是为了防止有动物来侵袭,点火就是为了驱赶动物。
临睡觉前她让李桂香又点了一些艾草,后半夜她算是睡了个安稳觉。
第二日队伍早早的起来打水做饭,王婆子也掏出一把小米让万叶子熬点小米水。
喝过水灭了火,大部队浩浩荡荡继续前行。
每天都是中午歇息,太阳西落赶路到半夜再休息。
她也不记得赶了几天的路,在某一天的夜晚,大部队来到一座城楼前。
漆黑的夜晚,城楼上点着火把,忽明忽暗之间看清了城墙门上的大字“幽州郡”!
在前面打头的官兵如何交涉她们后方的不知道,但官兵下令在城门口休息,明日郡城门口会施粥。
几万人听说有粥可喝,黝黑蜡黄的脸都露出期盼的神情。
有些村民甚至对着城门叩拜,感谢幽州郡主的仁慈。
第二日天未亮城门大开,几十个临时搭建的粥铺开始熬煮米汤。
不到半个时辰,官兵敲锣让村民排队领粥。
王婆子和张老汉都激动不已,端着碗迫切的遥望城门口。
几万人的队伍真要排下来怕是要一天也不够,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官兵反而没有催促要走。
或许施粥是朝廷下令与幽州郡主无关?如果是这样……她倒觉得这夏朝的皇帝倒也是个仁君。
从蝗灾开始到几十个村子迁移榆关,仅仅不过半月时间,可见这皇帝雷厉风行,并没有拿百姓的命当儿戏。
她心里也隐隐的安稳了一些,只要不是穿越到暴君执政的朝代就好。
虽然她对这夏朝实在不太了解,闻所未闻。
村子里一年四季见到的都是庄稼汉,夏季都打着赤膊,女的都是短衣露着胳膊。
即使去集市见到的也都是这样,只是通过这几年观察官兵的穿着,她觉得这里更像是类似汉代的穿衣方式。
她对汉代也不算了解,但那和宾馆睡衣似的穿着,确实很像汉代。
就在她胡思乱想之际已经是中午了,轮到了上河村排队领粥,没想到这粥比起张家喝的可浓稠多了。
除此之外每家还给十合生小米,十合也就是一升。
虽然不多,但是赶路时熬点小米水喝还是够的。
听施粥的人说,到了幽州城还会有施粥的,保管她们活着到榆关,这都是陛下亲下旨意。
听到这样的消息,村民们纷纷磕头,庄稼人哪会什么华丽的词语,只是死命的磕头,嘴里念念有词皇帝的好。
郡县的施粥还未结束,这时已经是傍晚了。
官兵决定明日启程,这施粥忙活了一宿。
第二日官兵一声铜锣,大部队浩浩荡荡的继续前进。
到幽州城时已经是六七天后了,幽州城门的粥点早已经准备妥当。
他们到时也是夜晚了,而施粥的棚子依然炉火不断。
热腾腾的米粥直到天亮才施完,官兵决定白天休息晚上赶路。
过了幽州再赶二十几天路就能到榆关了,幽州城是个大城,听说城里贩卖的东西五花八门种类齐全。
可惜城门虽然大开,但官兵把守严格,但凡进城要缴纳城门钱。
还需要里长带领,且进城必须是购买物品才行。
不知道前头的人有没有进城的,张家肯定是进不去的,没有交城门的钱。
她倒是想进了,可惜她也没钱,更何况还要里长带领。
她除了个背篓没有其他,进了城突然拿出一堆粟米青菜根本没法解释。
幽州城也就只能远远的看上那么一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