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6章 鸡鸣狗盗(第3页)

 ”以齐之强,以寡人之英勇,虽合天下之兵亦奈何寡人不得。你一个负郭之民,寡人擢你为中大夫,何负于你,敢诅咒寡人?不忠之甚,万死犹轻!快快推出斩于稷官通衢之上,使举国之民,都知道他谤君之罪!\"侍卫推着陈举,走出了三宫大殿。 

 中大夫三烛、田单冒死为陈举求饶,齐潜王一概不听,--面传旨称帝,--面拂袖入官。扔下一批王公大臣,呆愣好半晌才慢慢散去。 

 这时,出去游说赵国的苏秦,乘着华丽的高车回到临淄。毕成将苏秦接进宅邸,告诉他,大王正为称帝一事大为恼火,昨天还杀了陈举大夫等等。 

 苏秦一边换衣裳,一边对毕成说; 

 “进说之难,不在其它,而在于迎合君王的心理。如不符合君王胃口,那么进说者不但会被君王”弃远“,而且还将面临杀身之祸。” 

 他说要是去劝齐王放弃帝号,决不会像陈举那样直来直去的说话,他懂得曲谏,知道委婉。他能用“飞箱”之术,将齐王箱制住,让他乖乖地跟着自己走。 

 他换上新装,然后进宫去见齐王。他向齐王汇报了出访赵、韩、魏三国的收获。三国都愿加入合纵,加上燕国,五国联盟已经形成。而且赵国极愿意当纵约长,愿带领五国向秦国进攻。 

 湣王赞扬了几句,就谈起称帝之事。他说这两天被这事搅得食不甘味,垂不安眠。他心下也有几分狐疑,欲与人商量,又无可信赖的人在身边。现在苏秦回来了,他感到无比兴奋,要苏秦赶快为他献计,到底这事该怎么办才好? 

 苏秦是不赞成齐王称帝的。齐国一旦称帝,刚刚组织起来的赵、韩、魏、燕立即就会分崩离析。齐国一旦被孤立,那么他借五国抗秦作掩护,暗中讨伐宋国的目标就达不到。 

 但是,他也意识到,要说服齐王放弃自动送上门来的帝号并非易事。自上古三皇五帝都有帝号,但是从夏开始,历代诸侯就只能称王了。齐王称帝,这可是做梦都不曾想到的荣耀。所以,陈举劝阻齐愍王称帝,立即遭到杀戮,他可不愿重蹈覆辙。他略作思付,便道: 

 “大王的询问,使臣感到突然。这件事隐藏的祸害尚未彰显,一时还真不好说。但如今若不听从,秦国就会憎恨我们;如果听从,又会招天下诸侯愤恨。\"所以臣以为,不如听从秦王的约定,但不要急于称帝。秦王称帝,天下若听从,大王你也称帝。不过是先后而已,对于帝号无何损害。秦王称帝后,如果天下不服,大王就乘机不要称帝,以收天下人之心。“ 

 齐王大喜,依照苏秦说的,一面修书交魏冉,以安慰秦王,一面传旨暂停称帝所准备的庆典仪式。苏秦见齐王如此信他的话,便乘机大肆吹捧齐王。 

 ”臣游走七国,往来诸侯之间。各种气派,诸等华贵,万种言语,千般谋略全都见过,“苏秦夸大其词地说:”而且许多国家对臣都非常优待,但最终还是投奔在大王之下,何也?因为当今天下再也找不出像大王这样贤明的君主,也找不到像齐国这样财资雄厚、礼仪遍地的国家。有大王的英明、美德,齐国一定能够在不久将来称霸天下。“ 

 齐王耸动着双肩,忘形地大笑,而苏秦却放在心中暗暗欢喜。他知道,齐国很快就要败在他的吹捧夸耀之中了。 

 齐王笑罢,突然又问: 

 ”还有一事差点忘了,就是秦王约我共伐赵国,卿以为赵国可伐不可伐?\" 

 “伐国必须破国方可示威天下。”苏秦答道:“如果伐而不破还不如不伐。赵国强大,国力仅次于我们齐国,伐之未必能破。以臣愚见,伐赵莫如伐宋。宋,小国也。宋王立木偶以代大王,终日箭射中心,如此凶恶残暴,世所罕见。大王若乘五国合纵伐秦之机伐宋,未有不破之理。” 

 苏秦把伐赵转到伐宋上来,还有一个隐藏的目的,这就是让齐国暗中背离五国合纵。等攻下宋国以后,四国就会发现上当受骗,因此恼恨齐国,从而变伐宋为伐齐,完成他的“助燕乱齐”的秘密使命。 

 齐王不知道“计谋的背后还有计谋”,他只看到伐宋能给齐国带来巨大好处,便极力赞扬苏秦的主张,恨不得这个主张马上就变成现实。他下令召集精兵强将,十万人由韩珉率领,随苏秦前往洹水之滨与四国会盟,三十万大军则由田能、田达率领,悄悄前往薛地集结,准备袭击宋都睢阳。 

 一场大战,即将爆发。 

 4 

 大战爆发前夕,突然发生一件事,差一点将苏秦的精密计划打得粉碎。 

 事情是由燕将张魁引起的。 

 根据齐燕订立的协议,燕国要出兵三万,自带粮草,从齐攻秦;同时还要出兵三万,自带粮草,助齐伐宋。前往洹水之滨会盟的燕军,以剧辛为将;来齐国帮助伐宋的三万骑兵,仍由张魁率领。 

 田触一见张魁,就想起上次廪丘之变。他认为,若没有张魁率军叛逃,“桓之曲”一役定能获得全胜。张魁是罪魁祸首,不予以严惩,就不能平服齐军将士的心。因此,燕骑兵刚刚报到完毕,田触就下令将张魁抓起来,囚禁于土牢之中。 

 田触向齐王请示处置办法。他禀奏道: 

 “燕将张魁,与我齐国暗存二心。上次助我伐宋,于半途中率军叛逃,将我军机密透露给燕昭王,造成桓之曲战役失利,损兵折将达八万余人。如此凶恶奸诈之人,这次又当燕军领队,臣实在放心不下,故将他擒拿拘禁,请求大王裁决、定夺。” 

 齐潜王一听张魁二字,心里就冒起一股无名之火。他不是为那八万多死难将士而迁怒张魁,而是为上次被骗感到怒火攻心。他觉得燕王的“厚币卑词”不像出于真心,似乎隐瞒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。 

 但他又无法判定这种怀疑。他想借张魁的头来试燕王的心,如果杀了张魁,燕王跳起来实行报复,说明以往所做所为都是一种伪装;如果燕王不敢追究,甚至遣使修好,说明燕国已无力反抗,真心臣服于齐,这样他才放心把驻扎在北部边境的十万守军调派给田触,凑足三十万大军。潜王为自己设计的计谋感到得意,他命田触照此办理,不得延误。 

 田触领了旨意,匆匆回到中军辕门,召集三军将士,宣布了张魁的“罪行”,然后下令斩首示众。 

 几个健卒推着张魁,来到校场中间。 

 成千上万的齐军,整齐地立在校场四周。无数目光都注视着校场中央的剑子手与张魁将军。 

 校场北面山坡上,站着燕军将士。其中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士,看见自己的将军被押上刑场,都拨出长剑,欲冲下去救人,副将盛庆见齐军人多势众,冲进去只能白白送死,便压低声音,喝住青年将士,命他们保持冷静、克制。 

 校场上死一般地寂静。跪在地上的张魁,远远看过去变得那 

 么弱小。 

 突然刀光一闪,一颗头颅飞落地上。 

 --股鲜血冲天而起,迅速化成红雨随风飘洒下来。 

 齐军将士举起戈戟欢呼呐喊。 

 燕军将士怒不可遏,纷纷嚷着不再助齐伐宋,要盛庆马上撒兵回国。盛庆摇了摇头说,这里是齐都临淄,要想逃出去是不可能的,唯一办法就是“忍”,忍住屈辱才能保住性命。 

 这样一说,燕军将士只剩下饮泣了。 

 盛庆稳住军心以后,即去找苏秦汇报。 

 苏秦愈听愈气,由气转怒。听到最后,他的两眼几乎喷得出火来。想起当年齐军入燕捣毁宗庙滥杀无辜的暴行,他恨不得手刃齐王之腹,为燕人报仇。 

 但是他很快就抑制住了冲动,冷静下来一想,马上意识到斩杀张魁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:且不说三万燕军无心参战,就是燕王知道后也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。如果燕王再将齐国偷袭宋国的打算向韩、魏、赵三国公开,那么五国合纵抗秦将半途而废,利用抗秦伐宋的计划就会全部落空。 

 苏秦越想越担心。他知道图人不密反为人图。他要抢占机先,掌握主动权。他请盛庆回去安抚燕军将士,自己匆匆忙忙赶进宫中去见滑三。 

 他自然不敢说潜王“凶残狂暴”,他只说张魁“罪有应得”,不该在助齐伐宋中三心两意。他赞扬大王斩杀张魁能起杀鸡儆猴的作用,向燕国示了“威”,如果再把张魁遗体装殓然后送还燕国,则向世间张扬了“仁”。一威-仁,恩威并济,大王欲取天下,有如囊中取物一样容易。 

 湣王对苏秦的“恩威”之说大加赞赏。他传旨备了一副棺材,命人收验张魁的尸体,嘱苏秦送还燕国。他还要苏秦注意燕人反应,如有不满或报复迹象,应及时派人回来禀报。 

 苏秦愉快地接受了任务,他早就想回燕国一趟了。那里有他恩重如山的燕昭王,还有体态丰肤、情意缠绵的燕太后。他忘不了燕国的情意,忘不了燕太后给他的种种柔情与爱欲。他恨不得长出翅膀,飞到燕下都武阳城,再去重温那刻骨铭心的旧情蜜意。 

 他护送着张魁的灵柩向燕国进发。 

 早已得到消息的燕昭王,由郭隗、乐毅挽着,来到易水河边迫接张魁的亡魂。 

 张魁的灵柩一抬上岸,燕昭王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,痛哭失声。 

 苏秦含泪苦苦劝说,燕昭王却连理都不理。他恨苏秦没有保住张魁性命,怀疑苏秦与齐王沆瀣一气,同流合污。 

 苏秦不知说什么好,只得默默地望着浑身缟素的昭王伤心地哭泣。 

 燕昭王厚葬张魁以后,即宣布与齐作战的计划。 

 “燕国太过弱小,上次教训应当记取。等时机成熟,臣自然会禀报大王。”苏秦小心劝道。 

 昭王打断苏秦的话,反问: 

 “你回来就是跟寡人说这些话吗?\" 

 ”是啊。“苏秦毫不回避地说:”臣担心大王不能冷静,一怒之下又发兵攻打齐国,而这时齐国已调集三十万大军在临淄等待出征。大王的兵马还没入齐,恐怕就会被他们反扑过来,所以。 \" 

 “寡人就是拼掉整个国家,与你何于?”昭王愤恨之下,口不择言地说:“你去国八年,不但没有离间齐国,反而与齐王上下勾结,杀我将领,谋我社稷,你还有什么脸面回来见寡人?\" 

 ”大王冤枉!“苏秦跪倒地上叫道:”臣在齐八年,所做所为,都是为了取得齐王的信任啊。大王你在送臣离开燕都时还说过,只要能站住脚跟,哪怕帮助齐王谋燕都可以。可是臣受大王知遇之恩,始终不敢用这种办法去博取齐王的好感。臣只能凭这根舌头,用自己的智能,让齐王和他的臣子们都感到,臣是忠心耿耿的。其实,臣始终没有把忠心献给齐王。臣的诚意也不在齐国。臣只记得燕国对臣的种种好处,是燕国使臣出人头地、光宗耀祖。燕国是臣的祖国,没有燕国就没有臣的今天。臣怎敢与齐王勾结,谋取大王的社稷江山呢?\" 

 苏秦的话震动了昭王的心。他想起苏秦在燕国时说过的话,记起上次苏秦给他写的回信,他觉得苏秦多年来对燕国是忠诚的,特别是近几年,燕国由于苏秦在齐而免于受到进攻,更说明苏秦的心是与燕国紧紧连在一起的。 

 “寡人何曾不知爱卿的忠心呢?实在是齐国欺人太甚,竟敢杀死寡人爱将,寡人一听就气恨攻心。现在又不能报复,你说寡人该怎 

 么办?\" 

 ”大王定要学会容忍。像勾践那样,忍辱负重,卧薪尝胆。要知道,齐王杀张魁是想试试大王的心,看你是不是真的忠于他、臣服他。如果大王一时不忍,发兵报复,正好钻入了他的圈套。这就是臣赶回来要禀奏大王的情报。“ 

 ”你一见面就叫忍,忍,寡人忍了二十几年了,难道还不够吗?“燕昭王又生气地问。 

 ”大王为了复仇,亲自削制甲片,一边削制,一边念叨上天报应齐国。“郭隗在旁补充道:”大王还命夫人赢姬动手编制穿甲用的绳子,也是一边编制,一边念叨上天要报应齐国。“ 

 ”你实话告诉寡人,到底还要忍多少年,才能报先王之仇,雪亡国之恨?“燕昭王直接了当地问。 

 ”快了。只要这次伐宋成功,就可以组织起秦、楚、赵、魏、韩、燕六国共同反齐,到那时候,大王复仇愿望就能实现。“ 

 ”好吧,寡人再信你一次,可眼下寡人要做哪些准备呢?\"“大王仍要保持沉默,装做不计较张魁被杀这件事的样子,并送出自己宠爱的儿子裹安君到齐国做人质,用珍珠玉帛贿赂齐王左右的大臣,这样,齐国就会非常信任燕国,毫不没防地去讨伐宋国。等各渚侯国都起来声讨齐国罪行时,燕国只要登高一呼,灭亡齐国的形势就形成了。” 

 昭王听了苏秦的全盘计划之后,不禁转忧为喜。他命御厨筹备盛宴,为苏秦归来接风洗尘。 

 是晚,王府宴厅,灯火通明,歌舞生辉。燕太后坐在高贵典雅的宝座上,与她的儿子昭王共同举杯,热烈欢迎苏秦的归来。 

 在众目睽睽下,她不便言语,只用灼热的目光,频频地向苏秦劝酒。 

 苏秦见燕太后一直瞧着自己,一颗心不禁剧烈地跳动着。他举着酒爵,感叹时光流逝,而燕太后丰姿艳色,仍丝毫不减。潜藏在心底的渴望,又像火一样燃烧起来。 

 他激动不已,回想往日情景,竟情不自禁地落下几滴泪来。燕昭王见状,急问: 

 “爱卿怎么了?哪儿不舒服?\" 

 苏秦回过神来,说: 

 ”臣今日实在太高兴了。不是贤明的君主,哪有如此的景象啊?臣感慨万端,竟控制不住流下热泪来。“ 

 ”苏先生才华横溢,当今天下无双。王儿可要多听听苏先生的教海,于国于民都有好处。“燕太后对昭王说。 

 ”儿臣尊母后教诲。“昭王谦逊地说。 

 饮宴直到深夜,王宫内仍然喜气洋洋,春意融融。 

 翌日早朝后,燕太后召儿子到面前,说: 

 ”苏先生离燕多年,在齐颇受信赖。今日突然回到燕国,必有谋略奉献。我想见见苏先生,说:燕国多年给他的好处,提醒他别忘了故国恩情。“ 

 燕昭王心想,苏秦与母后离别多年,时过境迁,不会再生什么瓜葛了,就同意母后会见苏秦。 

 苏秦回燕的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见见燕太后,叙叙过去,重温旧情。现在见季义传话燕太后召见,心里又是一阵激动。他连忙调整情绪,整顿衣冠,随季义去见燕太后。 

 苏秦到了后宫门口,透过门帘,看见燕太后坐在寝宫内,低着的头连抬也不抬一下,不冷不热地说。 

 ”苏先生,哀家有事问你,你就进来吧。“ 

 苏秦一听,觉得冷淡,心想莫非人情冷暖,物换星移?他低着头,走到太后面前,跪了下去,怯怯地问: 

 ”太后有何垂询,尽管吩咐。“ 

 燕太后挥了挥玉手,没有回话。 

 季义等内侍知趣地退下,菡萏还带上官门,守在门口把风。苏秦正在惶恐之间,燕太后从座上走了下来,伸手扶起苏秦,顿时泪作雨下: 

 ”你离燕多年,也不思量思量我,连个音讯都没有,何等薄情寡义啊!\" 

 “非是薄情,实为诸事缠身,一时挣脱不开。其实,我也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你啊!”苏秦惭愧地说。 

 “说得好听!”燕太后嗔道,猛地抱住苏秦,哽咽地说:“你走后,我一人在此,更加寂寞难耐,人都不知老了多少,而你依然潇洒风流!\" 

 苏秦紧紧搂住太后,两人缠绵绸缪,一番巫山云雨,解了二人长久的饥渴。 

 下午,燕太后又召昭王到跟前,说: 

 ”我上午见了苏秦,苏先生对燕国的忠心一如既往,可以命他多留几天,一来你可以多听听苏先生的教诲,二来我也清闲,好久没人与我下棋了,就让他与我对弈几天。“燕昭王二话没说,欣然应允 

 苏秦在燕国待了六七天。每天上午,燕昭王都向苏秦请教政事,苏秦亦侃侃而谈时势,应对汁策,一到下午,就入宫陪太后下棋、幽会,共渡情人间那美妙时光。 

 苏秦暗想,若能长久该多好?然而过去教训告诉他,这是不可能的。他与她的关系只能是偷偷摸摸,适可而止。他必须克制自己的欲念,尽量多想燕国给他的好处,多想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。他觉得燕国的兴衰与己有关,离间齐国重任在身。他不能再沉迷于温柔乡中,必须离燕返齐,去开创那名垂千古的兴燕大业。 

 燕昭王将宠爱的儿子襄安君托付苏秦带往齐国当人质。昭王还准备了几车珠宝锦帛,让苏秦去贿赂齐国君臣。离燕那天,昭王送苏秦到易水边,与苏秦握手而别。苏秦的车马随从渡过了易水,长长的车队消失在茫茫的地平线上,昭王仍迎风伫立着,遥望着远处久久不愿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