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7章 遗恨五丈原(第3页)

 司马懿穿着一身女人衣物,正在杨顺面前得意比划,以便让诸葛亮知道之后,气他半死。忽然帐外呼啦一声,闯进一大班魏军将领。 

 他们是征蜀将军秦朗、夏侯四大将中的夏侯威、夏侯惠、夏侯和以及张虎、乐等等。本是前来探听夏侯霸进京请战是否回营,却听说蜀军派使来营下书,大都督把蜀使迎到后帐去了。众将觉得有异,就闯进后帐,不想竟撞见堂堂魏军大都督接受如此奇耻大辱,当场穿戴起女人的衣物。 

 司马懿也万万难料众将没有传呼,就会闯进后帐。众目睽睽之下,他也僵住了,身上虽然穿有女人衣物,却似赤条条站在众人面前一样难堪。 

 “大都督。”众将拱手掩脸,不敢相看。 

 “这这。”司马懿只是苦笑,不知如何解释。 

 “大都督,你可忍,我等实不可忍!”说话的是征蜀将军秦朗。 

 “大都督,我等实是无颜见人!”说话的是张虎、乐等大将。 

 “还跟他说什么!咱们为什么不和蜀军决一死战,也比跟着大都督受辱强上百倍!”夏侯氏兄弟说得更干脆,带头转身出了后帐。 

 众将立刻响应,纷纷跟在夏侯氏兄弟后面,含愤而去。司马懿这才大惊,追在众将身后,也顾不得身上还穿着女人的衣物,连声大叫: 

 “使不得!使不得!你们听我说呀。 &34; 

 众将没有一个理会,司马懿想下令制止,一摸腰间的宝剑,却摸到了女人的衣带。这时才知道他是什么模样,急得又叫又跳。 

 杨顺看在眼里,才知道丞相这一招,真不简单。众将才出后帐,忽见卫尉辛毗持节出现在帐外,对众将大声喝道: 

 ”敢言出战者,以逆旨论罪,立斩不赦!&34; 

 众将大惊,都站在那里不敢动,大家都知道这个骨鲠臣不好惹,且见他手持节符,乃是皇使前来宣诏,谁敢违逆,就是人头落地。在辛毗身侧,夏侯霸套拉着脑袋立在一旁,大家便知夏侯霸不但进京请战未成,皇上又派辛毗前来帮助大都督节军了。 

 此时司马懿才从后面赶到,见到辛毗持节拦住众将,知是有救了,急忙趋前,跪地迎接皇使。 

 辛毗见司马懿不男不女、不伦不类的怪模样,心里想笑,口不敢问,只是正色道: 

 “真是难为大都督了!&34; 

 ”唯公真知我也。“司马懿这才重重磕了一个响头。 

 5 

 孔明派出杨顺之后,就令各营将士做好大战的准备。众军严阵以待,等到日将当午,还是不见魏军出营挑战。 

 孔明坐在四轮车上,不时抬头张望,只见魏营偃旗息鼓,没有一点动静。 

 等到日近黄昏,才见魏营打开寨门,却只见杨顺一人一骑策马走了出来。 

 孔明深深长叹一声,就令各营收兵。 

 回到帅帐,杨颙详细禀告了他在魏营所看到的一些情形。他认为,如果不是卫尉辛毗奉旨及时赶到魏营,帮助司马懿节军,丞相此计就成了。 

 孔明却不这样想,他深知司马懿是个难缠的对手,智计多端,就算辛毗不来,恐怕也有办法节制魏军。 

 姜维也担心,现在有辛毗持节帮这老贼节军,要逼魏军出战,恐是难上加难了。 

 孔明感到不可思议,那魏营战将千员,竟也没有一人看破这是大都督的伎俩,心照不宣地跟他一起受辱,真是成事不足啊!孔明叹了一口气,又问杨颙: 

 ”司马懿接受了女人衣物之后,有无询问我军虚实,粮草丰缺之事?&34; 

 杨顺回答,司马懿藉辛毗之力,稳定军心之后,仍回后帐,对他以礼相待,酒肉款待。席间都不问军中之事,也不想知道我军虚实和粮草丰缺,只关心丞相身体近况如何。 

 孔明听了又觉奇怪起来,司马懿不问军事,倒关心起他的健康情况,这是怎么啦? 

 “他只问丞相一天能吃多少饭,夜里能睡几个时辰,要管多少事,心情烦不烦?”杨颙又道。 

 “你是怎么回答他的?”孔明还是不知司马懿关心这些琐事,有什么目的。 

 杨颙也不担心自己说得对不对,他说他是如实相告。丞相吃得少,睡得也少,管的事又多,连营中责罚二十棍以上的事,都要亲自过问,真是夙兴夜寐,把心都操碎了。 

 孔明听了,知杨颙本意是在司马懿面前显示丞相治军之精细,无意却露出他操劳过度之无奈。便又问道: 

 “司马懿听你说的这些,他怎么讲?&34; 

 ”丞相与他对敌,敌手之间自然没有好话,丞相不听也罢。“ 

 孔明却非要他说不可,以十分宽容的语气说: 

 ”咱们如此羞辱于他,听他骂几句又有何妨?&34; 

 杨颙只好据实答道: 

 “这老贼竟说,丞相食少事烦,恐怕活不长了。”孔明听罢,脸色大变,气喘吁吁,似是怒气填膺。杨仪、杨顺、姜维以为,丞相听这话,一定十分难受,恐要回敬司马懿几句,以泄心头之恨。不料,丞相很快就镇定下来,望着众人长叹一阵,才道: 

 “知我者,司马懿也!&34; 

 是夜,不知何故,孔明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。到了半夜,还是没有一点睡意,只觉心烦意乱,胸闷头昏,好像末日就要来临。 

 他干脆披衣而起,唤来罗保胜,将他用车推到帐外。他想,既然睡不着了,就到帐外看看夜景,或许心情会好一些。 

 此时正是八月中秋,圆月当空,星斗暗淡无光。金风不解人意,玉露微微送寒,四营旌旗不动,刁斗悄然无声。 

 孔明在此良辰美景之中,一摸身上的秋衣,就想起在成都的妻小;再看五丈原上的营寨,就勾起求战不得、求退不能的苦恼。他只觉满目月色惨淡,心头不胜悲凉惆怅,全无往日那种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的感觉。 

 忽然一只孤雁从头顶悲鸣而过,更添了几分凄楚孤独。 

 他觉得自己就像是这只孤雁,往后看,断无回头之理,往前看,又不知何处是尽头。它这样孤独地飞呀飞呀,只有飞到筋疲力尽,痛不动翅膀,从高空中落了下来,才是归 

 宿。 

 想到这儿,他不由得大惊,出征之前,他对朝廷、对家人、对蜀中父老,都曾一再保证,这是最后一次用兵,不达目的,绝不回去见他们。现在渭南对峙百余日,司马懿坚守不战,大军进不能进,退不能退,不知何日才有结果。难道他别无选择,只有命丧五丈原了? 

 想到这儿,他惊恐之余,又很不甘。他现在兵强马壮,粮草无缺,在实力上占绝对优势。司马懿战也罢,不战也罢,他的大军都是立于不败之地,他为什么会命丧五丈原呢? 

 想到这里,他又朝那只悲鸣的孤雁望去,那鸟早已不见踪影。却见三台星中,客星倍明,主星幽隐,相辅列曜,其光昏暗,不由得大凉失色! 

 他是熟谙星宿天象的专家,深知天上三台与人间三公的对应关系,那主星香暗,指的是什么他最清楚,他不禁自言自语道:“天象如此,吾命休也!”顿时只觉胸口又闷又堵,憋了半天,喘不过气来。他张口运气,竟吐出几口腥味浓浓之物。月光下,看不清颜色,孔明却心中有数,急命罗保胜推车回帐。 

 孔明一病不起,众将大惊。不断有人到中军帐探望,只见丞相总是脸朝里面,侧身而卧,见人进来,也不说话,气息微弱,看似离大限不远了。 

 消息很快传到魏营,司马懿感觉似是意料之中,却还是不敢相信,他对辛毗说,这恐怕又是诸葛亮的诱战之计,切不可上当。 

 辛毗却认为,如果诸葛亮真的病倒了,就不能坐失战机。对一只病老虎,咱们还是怕得不敢交战,那真是要被蜀军上下看轻。他建议派人到蜀营探病为名,一探虚实,也算是对杨顺来营的回访。 

 辛毗不仅是皇使,还是新封的大将军军师,他的话,司马懿不能不听。当即就令参军程武抬酒扛羊捧药,前往蜀营问病。司马懿再三交代,一定要见到诸葛亮,与其当面说话,辨其真假。 

 程武遵命,与十个小军礼直往蜀营。杨仪、姜维认为不能让魏使看出虚实,就要代替丞相受礼。孔明不依,令杨仪、姜维扶他起来,就在后帐接见魏使程武。 

 程武报名而进,献上羊、酒及药后,眼睛直瞪在孔明的脸上。只见孔明一脸病容,坐在那里弱不禁风,真似风前残烛。 

 孔明强打精神,谢道: 

 “难得你家大都督,还记挂我的病,送了这份厚礼,孔明 

 真是受之有愧!&34; 

 程武急忙替司马懿致意,说: 

 ”两国虽然交战,大都督还是很敬仰丞相的。他说丞相如果有什么不测,他不但痛失一位很高明的对手,而且也失去了一位知心的朋友。“ 

 杨仪、姜维听了这种猫哭老鼠的话,都瞪着程武,心里有气。 

 孔明却认为司马懿说了实话,并非怀有恶意,就不断点头微笑,连连称谢。 

 这时小军送来一小碗米粥,孔明只喝了一口就放下来,不停地咳嗽。 

 杨仪怕被程武看出丞相病重的真相,急令小军把米粥撤了下去。 

 姜维却看出这是丞相故意加重病态,欲诱司马懿趁虚出兵交战。就把小军叫回来,说丞相已经整天水米未进,不能空着肚子说话,一定要把这粥喝了。 

 孔明又勉强喝了一口,不想还未吞下,又吐了出来。程武看得清楚,吐出来的米粥里分明渗着血丝。 

 杨仪、姜维大惊,急忙请程武回去,以便让丞相静养。程武走后,杨仪向姜维抱怨,不该让程武看见丞相的病情,这样司马懿一定趁虚来攻,丞相病成这样,如何指挥六军御敌呢? 

 姜维却以为,司马懿肯来交战,正是求之不得,丞相恐怕早有破敌之计。 

 孔明这才如实告诉他们,他在程武面前故意露出病状,实是不得已之计。他确实病得不轻,已经没有精力指挥作战。他实是怕司马懿趁机引兵来攻,所以故意在程武面前不加掩饰,好让司马懿疑中生疑,难以揣摩。 

 空城计!丞相又在对司马懿用空城计!杨仪、姜维感悟之余,对丞相的做法感到悲哀。 

 果然,司马懿听了程武的禀报之后,就认定这是孔明装病,想诱他出战之计。仍然命令坚守不出,不许一人一骑擅出与蜀军交战。 

 辛毗却觉有异,诸葛亮当着程武的面,露出病重之态,似乎太做作了。想他何等足智多谋,用这种办法诱魏军出战,似乎也太肤浅了。 

 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不加掩饰把底细暴露出来呢?上次在西城县,他实无兵可守,故意露出不加防守的样子,状似里面伏有重兵,把司马懿吓得狼狈而逃。这一次会不会真是病得不轻,没有能力指挥作战,又故意露出病重的样子,给人一个诱使魏军出战的假象,其实又是一个空城计呢? 

 司马懿听了辛毗的分析,感觉似是而非,但他还是不想轻易出战。诸葛亮一定知道他是如何千方百计,费尽周折才安定了军心的。他的这些小伎俩,只能瞒过夏侯威那批武夫,根本就瞒不过对他早知究里的诸葛亮。 

 诸葛亮也是千方百计,一直都在破坏他的安军之策,什么戏金盔呀,送女衣呀,等等,实是妙计想绝。自己是一个回合,一个回合地破了他的诱战之计,现在绝不能被他装病这个小把戏轻易骗过。但他也怕孔明真的病重,而他还是坚守不出,丧失良机。朝中那些人,本就千方百计找他的过失,如果他真有失误,就会被揪住不放,小题大作。 

 为稳妥计,他又派出十余名细作,令其潜入蜀营,务必探清实情,再作定夺。 

 6 

 孔明故意在程武面前,露出病情之后,知道此计只能瞒过一时,现在最要紧的事是,如何把这十万大军安全撤回汉中。 

 为防魏军细作,他深居内帐养病,又在中军作祈禳之法,掩人耳目,也安蜀军上下之心。 

 姜维引甲七四十四人,各执皂旗,身穿皂衣,环绕帐外,不许一人近前。 

 远远看去,只见地上分布七盏大灯,外布四十九盏小灯,内安本命灯一盏。 

 时见孔明披发仗剑,步罡踏斗,帐中拜祝,十分神秘,人们只知丞相祭灯求寿,不知病况如何。 

 细作报于司马懿,司马懿更加疑惑,以为这是孔明故弄玄虚,引他上当。 

 其实此时孔明病情日重,自知难以恢复,他在榻前正同杨仪、姜维商议退兵之策。 

 他最担心的是蜀营一动,司马懿就会引军铺天盖地杀 

 了过来。这样,蜀军只好回头应战,将被拖在渭南动弹不得。 

 他也担忧征北将军魏延,可能会自视大将之才,不听退兵之令,擅自留在渭南与魏军决战。这将损兵折将,自取灭亡,因为魏延根本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。 

 杨仪、姜维听了丞相所忧,却也无计可施。孔明只好交代说,如果大军撤退之后,魏军追来,不管他病有多重,就是死了,都要把他的遗体安坐在四轮车上,推到阵前。这样司马懿见到他,必定引军退去。 

 为防魏延生乱,他令杨仪执掌中军,姜维引军断后,并手书密令,交于魏延的副将马岱,教他作好应变准备(后来,魏延果然反叛,为马岱所斩)。 

 诸事安排定夺,孔明只觉精力充沛,浑身上下倍感轻松。 

 杨仪、姜维见丞相双眼有光,脸色红润起来,以为丞相病体康复有望,宽慰不已。 

 孔明却说这是回光返照,恐怕时日无多,要他们赶紧将他扶上四轮车,让他检阅六军之后,连夜拔营退兵。 

 杨仪、姜维听了,悲泪欲滴。孔明不许声张,令扶上车,由罗保胜推向军阵之前。 

 此时正是黄昏时刻,满目夕照十分辉煌,孔明身披灿烂的落日余辉,满面红光,捋须微笑,手摇羽扇,频频向蜀军上下致意。六军列阵,他们看见丞相出现,想必是病体好转,精神恢复,都为之欢呼雀跃。 

 孔明绕场一周,就用了一个时辰。此时,日坠西山,送出了万丈余辉,映红了大半个蓝天。 

 是夜,孔明病薨于五丈原军营之中,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,年仅五十四岁。 

 司马懿闻报孔明检阅蜀军,更加相信自己所料不差,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被其装病所骗。 

 是夜,忽见一大星赤色,光芒有角,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,坠于蜀营内,三投再起,隐隐有声。细作随后来报,孔明死在营中。 

 司马懿却不敢信,孔明刚刚检阅了蜀军,怎么会死了呢? 

 过没多久,细作又来报告,蜀军尽拔其营,向斜谷徐徐退去。 

 司马懿这才大惊,料孔明确实已死,急令六军倾巢而出,尾追蜀军杀去,决不让蜀军安全退回汉中。 

 魏军固守多日,早就按耐不忍,一听到出击之令,个个如下山猛虎,飞速追击。 

 司马懿亲率中军在前,他的二个儿子一左一右,夏侯四大将紧随其后。追到蜀营驻地,果然空无一物,蜀军才去不远。司马懿大喜,对众将杨鞭一指道: 

 “大破蜀军,就在今夜。” 

 话未落音,忽听。 声炮响,杀声大震,只见蜀军悉数回旗返鼓,如潮水般涌来。 

 在下弦月的微辉中,隐约可见中军数十员上将,拥出一轮四轮车来。车上孔明纶巾羽扇,鹤氅皂绦,只见他微笑朝这边望来,好像在说: 

 “司马懿,你终于出来了!&34; 

 司马懿大惊,急叫:“吾中计了,快撤军回营!&34; 

 说罢,急勒马回走,魏兵见大都督仓惶回奔,知是中了孔明之十,也都转身飞快逃命,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。 

 司马懿退回魏营,惊魂方定,却怪未见蜀军从后劫营,也未见蜀军追杀过来。 

 次日天明,细作来报,蜀军已经悉数退去,只留姜维数千人马断后。孔明确实已死,昨夜所见之孔明,乃杨仪令人雕刻的木人。 

 又过了二日,细作又报,蜀军退到斜谷,杨义才布告发丧,军中场起白旗,蜀军上下哭声震天动地。 

 ”死诸葛,吓走了生仲达!“军师辛毗望着司马懿笑道。仲达,是司马懿的字。 

 司马懿这才确信,诸葛亮临死,还让他中了一回空城计,只好自嘲道: 

 ”吾能料生,岂能料死!&34; 

 司马懿率人赴蜀营,只见布局错落有致,宜攻宜守,可进可退,不由惊叹道: 

 “真乃天下奇人也!&34; 

 他忽然又想起太尉华歆当初的那些话:司马懿是故意纵敌,放明一条生路,以便拥兵自重。 

 现在孔明死了,对他恐怕也不是好事。 

 孔明死了,他就没了对手,朝廷还会用他吗? 

 他日罢兵之后,等待他的,恐怕是一道贬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