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2章 赵构的心病

 第2章 赵构的心病 

 1 

 建炎四年十月辛未日凌晨。 

 约莫四更时分,浙江越州城(绍兴)还笼罩在凝重的夜色中,一个男子就从他的女人身旁悄悄地爬起来,轻轻地走至外室那张特备的龙案前坐下。 

 这个男子就是南宋第一代皇帝高宗。 

 他名叫赵构,生于徽宗大观元年(公元--0 七年),乃韦贤妃所出,是徽宗赵佶的第九子,钦宗赵桓的异母弟。他十四岁时被封为康王。钦宗靖康元年,他与张邦昌使金,为人质。逃回,金兵复南侵,他以天下兵马大元帅驻兵河南相州。靖康二年五月初一日,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坛接受册命,即大宋皇帝位,改年号为建炎。 

 他现在还只是一位二十三岁的青年,但自从登基以来,被大举南侵的金兵追得犹如一只丧家之狗,东避西逃,惶惶不可终日,使他原来宛若冠玉的白晰脸庞,如今在两盏官灯照射下显得苍白而憔悴。一双如电的大眼睛的眼尾,居然有了几道刀刻般的鱼尾纹。 

 他宵衣旰食,少近声色,也不贪杯,委实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勤奋天子。特别是今年四月从台州海上回到越州行宫以来,一连六个月,他都是这么早起,挑灯伏案,批阅那如同雪花般由四面八方飞来的文书奏章。他知道,要坐稳皇帝宝座,成为中兴之主,就必须励精图治,不能有丝毫的懈怠。 

 不知为什么,他今早还没有看几页文书,眼睛就有些酸涩。那文书上的字句,竟像败北的兵士从战场上溃逃一般乱跑狂跳起来,任凭你下多大的决心,都不听指挥。这使他不得不把视线从文书上移开,闭起双目养神一瞬。 

 “唉,当一个皇帝真难啊!&34; 

 他不由得长叹一声, 

 四年前,他本是一个前途黯淡的人质,采用”反客为主“之计,终于挣扎出绝境,当上了皇帝,使赵宋的国祚得以延续。 

 一年前,他本是一个生死莫测的逃君,采用了”走为上“之计,终于躲过了渡江南侵的金兵穷追,使自己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,避免了重蹈父兄被虏”北狩“的可悲覆辙。 

 他想到这里,不由得欣慰地笑了起来。他从御案前站了起来,转身走进内室,看--眼还在龙床上酣睡的女人。 

 这个女人是高宗目前仅有的两个妃嫔之一。她姓吴,没有名,四年前高宗嗣统时封为嫔,姑且称她为吴嫔吧! 

 吴嫔世居汴梁。据其父亲吴近说,他曾梦见一亭,亭上匾额书有”侍康“二字。亭之两旁,遍植芍药,只放一花,鲜艳无比。醒来时,他的夫人便生下了吴嫔。吴嫔年方十四,就是一位秀外慧中、知书达理的大美人。且能连发弩箭,百无一失。就是这一年,她被已当了两年康王的十六岁赵构收为侧妃,和正妃邢氏夫人同获宠爱。靖康二年四月初一,留在汴京的邢夫人也被作为人质随二帝携押到五国城去。还有一位潘妃,因生了一个名叫赵甫方的皇子,需要养育,不便到处奔波。所以只吴嫔和高宗形影相吊,始终不离左右。 

 为了躲避金兵,高宗从登基的南京应天府迁徙到扬州。又从扬州迁移至建康。再从建康远迁至临安(杭州)。后又从临安经越州、明州(宁波)、温州,直逃至海上岛屿台州。吴氏随高宗一路颠沛流离,自然受了不少苦。但吴氏却毫无怨言,总是笑笑说: 

 ”夫妻本是同林鸟,患难与共理应当。“ 

 及高宗乘楼船逃到海面上时,本有武艺的吴嫔便改了戎装,保卫御驾。航船行过定海县,至昌国县途中,忽有白鱼跃入御舟。吴嫔当即称贺道: 

 “此乃周武王白鱼入舟的祥瑞,皇上终当克复中原,临御万方,妾敢预贺。” 

 高宗大悦,面封吴氏为和义郡夫人。 

 未几,越州被陷。警报到来,高宗愈加不敢登陆。此时已是残冬,只得闷坐船中过春节。幸好有吴嫔在身旁,每日吟诗觅句,为高宗消释愁怀。 

 过了年,高宗本想登陆。又闻明州被陷,惊惶的高宗便命楼船往烟波浩渺的深处躲避。哪知高宗避得快,金人追得更快。倏忽之间,见一艘金兵快船,像一只从海中钻出来的吃人巨鲨,追至御舟近前。高宗吓得战战兢兢,抱头惊恐道: 

 “朕命休矣!&34; 

 而吴嫔却胸有成竹,安慰道: 

 ”有臣妾在此保驾,皇上何须惊恐?&34; 

 吴嫔不慌不忙,等得敌船将近的当儿,取过了雕弓,搭上了箭矢,觑准船头站着的金将,使劲射去。那金将一心追赶御舟,欲活擒高宗回去报功,未曾防备,忽觉咽喉中箭,疼痛难忍,大叫一声倒在船上。金兵忙着救护主将,无心追赶,高宗的御舟方得乘势逃遁。待到金兀术大批船队赶来,连追三百余里,竟不见高宗的御舟踪影,只好返航。在返航的半路上,又遇一艘宋军的水师船截击,兀术大惊,不得不急急归去。 

 高宗心想,如果没有吴氏这一箭射中金将,自己定与父兄一般,被劫持到五国城去当囚徒了。看来,“走为上”之计,还得有天助人帮,并非万全之策。 

 还有一件愧对吴嫔的事,高宗一直羞于对外人启齿。那就是去年二月壬子日,高宗留宿镇江,夜间宠幸吴嫔,两情即将欲仙欲死之际,忽闻门外高喊:“金兀术已经渡江入城了!”这一喊,非同小可,吓得高宗顿时魂飞魄散,光着身子躲入床下。 

 惊吓过度的高宗,从此在床第之间,对吴嫔只有爱抚之功,再无交媾之力。这使高宗很内疚。面对兴奋难耐的吴嫔,他常歉歉然对吴氏说: 

 “真对不起,朕太无能,让你痛苦难受了。” 

 而吴嫔总是不以为然地说 

 “皇上说那里话来,臣妾日夜侍候皇上,独得皇上爱抚,已经心满意足了。比起羁押在五国城,成了活守寡的邢皇后来,不知要幸福多少倍。其实,两情相知相悦,并非一定要做那种凡人所做之事。皇上乃万民之主,应以宋祚中兴为重,把兴趣和精力全部集中到国事上来,此乃臣妾此生之所愿也。” 

 高宗听得十分感动,道: 

 “你真是朕的相知,说的一点不错。只是皇子赵甫方去年夭折,朕后继无人,真盼和你生一个传人。可是--&34; 

 ”传人可以从太祖、太宗的拔尖后裔中去挑,只要赵氏江山不落入异姓就行了。皇上何必为此事发愁? &34; 

 高宗站在床前想到这里,一阵男性激情不禁从心头涌起,便躬身俯首,伸出龙舌,向吴氏那红艳欲滴的樱桃小唇舔去。 

 仿佛喝了一口仙丹龙涎,高宗倏忽间来了精神,眼睛也亮了许多,便回转身,疾步到外室御案前,埋头批阅起文书来。 

 如山的文书一分份地批阅而过,到了只剩最后一份时,屋外更鼓已响五声。 

 “啊,天亮了。”高宗长叹一声,捶一下微微酸痛的龙腰,站了起来,正想往绍兴殿上早朝,突然,那份未阅批的文书上贴着的叫做“引黄”的黄纸上,有一行触目惊心的字句跳入高宗的眼帘,使他不由得惊叫一声,跌坐在龙椅上。 

 2 

 “皇上,你没事吧!&34; 

 吴氏闻声起床,送上一杯人参汤,关切地问。 

 高宗喝过人参汤,从龙椅上站起来“没事。起驾,朕上早朝去。” 

 接着,他急匆匆地跨出寝宫大门,乘辇到绍兴殿去。天刚蒙蒙亮,绍兴殿门前甬道上就站满了上早朝的大臣们。 

 随着一声“皇上驾到”的呼叫,大臣们便纷纷跪在道旁,异口同声高呼: 

 “臣接驾!&34; 

 高宗被”引黄“上那一行触目惊心的字句,搅得心绪不宁,根本不理跪在一旁接驾的大臣。他下了辇,便跨进大门,一直走进毁后那张铺着黄垫子的雕龙靠背座椅上坐下。 

 大臣们依次跟了进来,站成两行,朝着高宗重新跪下去,行了一跪三叩头的常规朝礼。 

 如果是平时,高宗此时会闪着关爱的目光说句”众爱卿平身“。可今天,他却不管大臣们还跪着,便用那愤怒而威严的高声道: 

 ”刚才朕阅到通泰镇抚使岳飞的文书,说是&39;金人已立叛臣刘豫为大齐皇帝&39;,可有此事?啊?你们说。“ 

 众大臣见高宗龙颜大怒,跪着忍受双膝的麻痛,谁也不愿 

 先站起来答话。 

 大殿里鸦雀无声,静得可听到高宗的急促呼吸声。见大家不答话,高宗更火了。他抬手指着跪在最前面的左相吕颐浩说: 

 ”吕颐浩,你身为首辅大臣,难道也不知道此事吗?&34;“臣早有风闻,已遣人到大名府查实,但尚不知详情,又怕是讹传,故夫敢惊扰皇上。”吕颐浩站起来一揖道。 

 见宰相已经站起来,大家也都陆续站了起来。 

 “启奏皇上,岳镇抚使的文书,臣昨天上午就已细细阅过,&39;引黄&39;乃臣所加,让皇上留意。岳飞为人忠义,常遭谍者深入金营搜集情报。臣以为,其文书所陈的事实确凿,无须怀疑真假。” 

 高宗视之,说话的乃御史中丞赵鼎。 

 赵鼎字符镇,山西闻喜人。现年四十有五,乃徽宗崇宁年间进士,曾任洛阳令,一向对金主战,为人精明、干练而又直爽。 

 高宗点点头,表示赞同赵鼎的判断。蓦然间,他怒声喊道:“张悫!&34; 

 ”巨在!“张悫出列 

 ”你极力保举让刘豫当济南知府。他不但杀了我抗金猛将关胜,举城投降,而且还僭号&39;大齐皇帝&39;,同我大宋分庭抗礼。你身为枢密使,知人不明,荐人不当,该当何罪?“高宗厉声喝道。 

 ”臣知罪。“张恋赶忙跪伏在地,连连叩头,喏喏称罪。但是,他内心并不服气。心想,你皇帝当时在扬州十分赞成我的建议,还道刘豫是个难得的人才。如今出了问题,便把一桶污水全倒在下臣的身上。 

 ”来人呀,将罪臣张煮给我拿下,推出去斩了。“高宗气虎虎地举手下旨。 

 随着皇帝一声旨下,两名挂着扑刀的御前兵勇,立即趋前,摘下张悫头上二品冠冕,并将其反手抓着。 

 众大臣见高宗欲杀张恋,都惊出一身冷汗,纷纷跪下谏道: 

 ”皇上息怒,求皇上免张悫一死。“ 

 高宗本意只是要出--口气,见众人都为张态求情,又想起太祖立下的”不杀大臣及谏官“的祖训,便改变了决定,道: 

 ”好吧,看在众臣之面,赐张焘无罪。“ 

 御前兵勇闻高宗重新下令,便将张恋放了,并帮他重戴冠冕。 

 ”谢皇上不杀之恩,愿我主万岁万万岁!“张悫扑通一声下跪,连连叩头谢恩。 

 赵鼎又出班奏道: 

 &34;臣早晨又接到岳飞的一份上疏,现呈皇上御览。“”赵爱卿,快念,让诸位大臣一起听。“高宗大喜道。赵鼎展开手中的文书,念道: 

 ”臣通泰镇抚使岳飞叩拜皇上:胡虏入寇我大宋江山,是为了满足他们贪得无厌、掠夺财富和强占土地的欲望。金人在大名扶立刘豫为帝,意在残害中原,用中原人攻打中原人,使他们得以休整兵力,伺隙从中取利。如今金兵北归,刘豫甫立,根基未稳,正是我收复中原、中兴汉室的大好时机。臣愿带兵十万,首当其冲,进攻河南,活擒叛臣刘豫,让皇上回归汴京主政。诚惶诚恐,词不达意,望皇上准奏。 &34; 

 “皇上,对叛臣刘豫以法治罪,臣由衷拥护。但岳飞乃列校出身,资历太浅,难以服众,怎可挂帅北伐?臣以为,命吕丞相大人为北伐大元帅,饬韩世忠、张俊和岳飞为前军统制较为妥当。”右相范宗尹奏道。 

 张鼎不以为然,出班奏道: 

 “皇上,臣以为拜将之道,重在智勇,并非资历。岳飞年资虽浅,但文武双全,智勇兼备。去年十二月,金兀术进攻广德,岳飞,仅以五百骑到广德境内截击金兵,六战六捷,擒获金将王权。岳飞爱民如子,驻扎在广德钟村时,将士无粮,忍饥挨饿,不敢骚扰百姓。适逢金人又派兵进攻常州,岳飞又追至常州,四战四捷。今年三月,金兀术北归,从黄天荡侥幸逃脱后,直奔已被他们攻陷的建康。没想到建康早被岳飞收复了,原守城的金兵皆被死灭。岳飞神机妙算,在建康牛头山下设埋伏等待敌兵,令一百健卒穿黑衣服趁夜间混入金营中进行扰敌,金兵惊恐,自相攻击,死伤不知其数。兀术大军路过新城时,又被岳飞以骑兵三百、步兵三千截击,金兀术弃却许多兵马辎重,狼狈奔逃,险些丧生。 

 ”岳飞为人忠义。他的每篇上疏,忠义之言皆从肺腑流出,大有诸葛孔明之遗风。吾读史书,从西汉以来,诸如韩信、彭越、周勃、灌婴等名将,历代不乏其人。而寻求文武全才、智勇并行像岳飞这样的人,一代中岂能多见! 

 “臣以身家性命保荐岳飞,让他带兵十万进取中原。有岳飞挂帅,活擒刘豫,指日可待。这乃我大宋之福,中兴之望。至盼皇上当机立断。” 

 赵鼎这一番话,说得众人哑口无言。大殿里一阵沉默。高宗从一位宫女手里接过来一杯热茶,用嘴唇轻轻地啜了一口;然后端详着手中青色的宣密暗龙杯,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他连连喝了三口茶,咀嚼着赵鼎的一番慷慨陈词,终于使他下了决心,道: 

 “赵中丞所言,深合朕意。朕素知岳飞是一位文武两能、智勇双绝的人才。朕唯才是举,定会给予大用。然而,刘豫僭伪,乃依仗金人势力,欲将他擒捉治罪,并非岳飞孤军能够实现。朕决定倾全国之兵,御驾亲征。” 

 “皇上英明,倘能如此,必胜无疑。”赵鼎立即拥护。 

 大殿里一阵骚动。 

 “皇上乃万圣之躯,刘豫系一叛臣。杀鸡何须用牛刀?臣虽不才,但为国家计愿冒矢石,帅韩世忠、岳飞、张俊三大将进取中原,活捉刘豫。如不胜,甘愿问罪受罚。”吕颐浩自告奋勇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