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2章 赵构的心病(第2页)

 大殿里又是一阵骚动,众臣还想就征伐刘豫一事发表意见,突然一位传事官走进来,奏道: 

 “皇上,秦桧从金营潜逃回来,他现在殿外求见。”“啊?太好了,快快传他进来!”高宗脸上露出意外的惊喜。 

 “皇上,秦桧突然从金邦逃回来,多有蹊跷。以臣之见,在未查明他是怎么逃回来之前,不宜御见。”吕颐浩赶忙奏道。 

 “好吧,就先由你找他谈谈,然后朕再亲自召见他。”“臣遵旨!”吕颐浩领旨退下。 

 高宗此时有点疲倦,抬一下手,道: 

 “讨伐刘豫之事,待明日早朝再议!&34;3 

 秦桧回来的当天晚上,高宗就在便殿上接见他。秦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,如实地向皇上叙述了自己在北金四年的曲折经历和所见所闻。高宗听了很感动,高兴地赞道: 

 “靖康二年,你不怕杀头,挺身而出,反对金人立异姓的张邦昌为帝,要求延续宋祚安定四方。金人甚为恼怒,将你拘执而去。那时国人都为你的忠心爱国扼腕叫好。在北金四年,你洁身自好,虽屈身为挞懒的随军参谋,却像徐庶事曹操那般,始终不替他谋一计,令人可敬。你不怕被金人抓回处死的危险,不避二千八百里路途之坎坷,趁着担任转运使之便,携妻从楚州平安逃回行在,更是可贺。” 

 “这都是托皇上之洪福,才使罪臣夫妇一路顺风,平安无事。”秦桧嗫嚅道。 

 高宗接着道: 

 “你回来正是时候。如今刘豫僭伪,窥视我宋室江山,天下乱成一团糟,朕寝食不安。爱卿品学兼优,智能超人,有何计策教我?&34; 

 ”臣以为,如果想要天下无事,必须是南朝自理南方,北朝自理北方。“秦桧想起新兴金朝的强大,看到南朝的虚弱,便脱口而言。 

 ”那么中原呢?“高宗又问。 

 ”中原么?······看来只好让刘豫暂时治理了。“秦桧想起自己在归来的一路上,看到归齐的南宋臣民有如过江之鲫,便如是说。但说了又十分后悔,深怕触怒了皇上。因为从下午左相吕颐浩的接见中,他已经得知赵构在早朝上表示欲御驾亲征刘豫的事。但话已出口,收回已不可能,只好惶恐地等待着皇上的训斥了。不料皇上却和气地说: 

 ”这正合朕意。爱卿可否为朕起草一份“与挞懒求和书&39; &34;”微臣遵旨!“秦桧叩首头。翌日,高宗就邀秦桧列席早朝,让他在朝堂上宣读此份求和书,并请他发表大宋对刘豫政权的方略。 

 高宗充分肯定秦桧的高见,当即力排众议,作出了暂缓征伐刘豫的决定。临退朝时,高宗道: 

 “秦桧朴实忠厚,朕得到他高兴得夜不能寐。既闻知二帝、母后消息,又得到一名德才兼优的贤卿。” 

 第三天,一道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的诏书就下来了。没过多久,便提升秦桧为参知政事。次年八月,又任命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,是为右相。 

 仿佛是人间奇迹,仅仅回来十个月,秦桧便得到高宗的充分信任和破格重用,由逃亡者,经礼部尚书、参知政事,一跃而为官居正一品的右相大人。其顺利和快捷,连秦桧本人都是意想不到的。 

 秦桧拜相后,遵照高宗的旨意,在朝廷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,十个月如一日,没有一件事马虎过,也没有一天怠慢过。他把杂乱如麻的南宋朝政梳理得有条不紊。高宗常说,秦桧是个才高八斗、学富五车的相才,可比春秋末年的越国右相文种。为相十个月来,秦桧也深感自己有了一个施展才华,报效国家的最佳岗位。 

 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秦桧怎么也没有想到,正当自己踌躇满志地实现忠心报国的抱负时,仿佛来了一场猛烈的地震,突然把自己震得粉身碎骨,一下子从地面跌入无底的深坑之中。 

 4 

 这是宋高宗绍兴二年六月的一天。 

 太空晴天一碧,只有几片薄云在一轮渐渐西沉的夕阳周围飞舞。此时有一位刚刚脱下正一品官服的士人,正踯躅在杭州城洒着晚霞余晖的石板条大街上,朝自己的府邸缓缓走去。 

 这位士人,年已四十有二,面皮白晰,带有风尘色,下额有 

 点尖,颇嫌清瘦,配着疏疏朗朗的胡子,显得温文儒雅。但那一双浓密的剑眉,那一对高耸的颧骨,还有那一方宽阔的前额,都带着沉着、坚毅、无畏的神气。, 

 迎面走来两个市民,同这位士人擦肩而过。 

 “他是谁?&34; 

 ”他就是前年十月从北金潜逃回来的右相秦桧。你怎么不认识?&34; 

 “听说他今天被罢相,成了一个白丁,不是吗?&34;”谁说不是?罢相的制书都贴在宫墙外,皇上有意布告天下,那个不晓?&34; 

 “制书上都说些什么呀?&34; 

 ”大略说,秦桧得权而用事,自称将惊动四方,待居相位以陈述谋略,便首先提出二策,不明事理,与平素的期望大相乖谬。 兹榜朝堂,终不复用。“ 

 ”就凭这,也不算什么大罪过,何必张榜终不复用?&34;“天晓得!&34; 

 秦桧发觉两位市民正在背后议论自己,不由得放慢了脚步,拉长耳朵听着。直到他们走远了,听不见其议论声,才加快了脚步,径向自己的府邸走去。 

 回到家天已大黑。但见全家人都沮丧着脸,围坐在大厅里,静待着秦桧的回来。 

 ”相公,你回来了!&34; 

 秦桧的妻子王氏像平时一样,微笑着迎出来。只是今天她笑得有些勉强。 

 秦桧猜出王氏和家里人早已得到自己被罢相的消息,也不说什么,只“嗯”了一声,便躲进自己的书房里去。 

 “老爷,宰相本是身外之物,罢去何惜之有?”王氏端一杯热茶,跟进书房来,安慰道。“可惜倒没有,只是不甘心罢了。”秦桧接过王氏手中的茶,猛喝两口后,长叹道:”咳,想我秦桧满怀报国之志,以挞懒转运使之便,冒险从金军潜逃回来,吃了多少苦楚,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,正要大展鸿图之际,却落此可悲下场,岂能甘心就此罢休?” 

 “自古宫阙是虎窝,伴君如伴虎。老虎要咬你,吓陟你,诽谤你,对你‘终不复用’,你有什么办法?倒不如顺水推舟,从此远离朝堂,做~个平民百姓,隐居山林,安度余生!”王氏继续安慰道。 

 ”你胡说些什么?难道大丈夫在世,不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吗?难道跌倒了不要再爬起来吗?难道你真的相信那 ‘终不复用&39;的鬼话吗?”秦桧气咻咻地说,越说声音越大,几至怒吼起来,似平要把怨怒之气全部发泄在妻子身上。 

 王氏知道丈夫一向对自己敏重,即便当年他发觉她被迫与挞懒苟且一夜,也只是装着不知,并没有只言词组责怪。于是,今夜丈夫对自已大发脾气,她不但没有生气,反而湿言道: 

 “相公壮志凌云,实为可佳。不过,欲伴虎,就要摸准老虎的脾性,投其所好,制其所短,方可得到老虎的青睐,成为老虎身上一只领臾不可分离的爪牙。” 

 王氏的一席话,仿佛一盏明灯,把秦桧的心头照亮,使他顿即化怒为喜,笑着道: 

 ”夫人,你这句话说得真好,就像一把利剪,剪开了充塞在我心中的死结,让我明白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。” 

 王氏见丈夫险上有了喜色,不禁抿嘴一笑,道: 

 “明白了就好,今天你也累了,早些上床休息吧。我令一位最俏的歌姬进来陪你,让你暂且忘记今天的不快。” 

 ”不,不,不,如今我成了白丁,设有官俸食邑,那能养得起歌姬?明天你统统把她们放回家去。今夜就让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冷静地反思一番。行吗?” 

 “怎么不行?愿相公今夜做个好梦!”王氏微笑着退出去。秦桧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:怎样从深坑中爬上去呢? 

 “欲伴虎,就要摸准老虎的脾性,投其所好,制其所短 

 妻子王氏这句话似乎已经把自己的心结解开了,又好像还没有完全解开: 

 ”请问,当今皇上的品性究竟是什么呢?&34; 

 通过一番苦思瞑想,秦桧终于悟出赵构这只“老虎”的两点品性: 

 一是对金、齐的又战又和中,其本意是求和,只图苟且偷安,根本不想收复河北中原失地。 

 二是对迎回二帝的问题上,他口里虽然高喊迎回二帝,但心里却怕得要死。而且只许自己喊,不许别人说。因为,自己喊,只是假意;别人说,却是真情。他深怕一旦二帝归来,他的皇位就不保了。 

 悟出了赵构的“底”,秦桧才真正明白自己前后两个十个月之所以大起大落的原由: 

 前十个月,他起草的“与挞懒求和书”和提出对大齐刘豫的方略,皆投赵构所好,所以蒙厚爱,受重用,一步登天。 

 后十个月,在他起草的那份“对金和议要略”中,有“迎回二帝”条款,正犯了赵构之大忌,忤逆了圣意,所以遽遭遗弃,被罢去相位。 

 秦桧心想,忠君和爱国本来是一致的。然而,由于赵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,使得忠君与爱国成为水火不兼容。向往既忠君又爱国的秦桧,此时必须做出痛苦的抉择: 

 --要么站在广大臣民--边,继续当爱国老,力主收回失地,迎回二帝。但这要付出丢官以至杀头的惨重代价。 

 ----要么站在赵构一边,当个唯圣命是从的忠臣,一意主和,放弃收复失地和迎回二帝,保住赵构的半壁江山和皇位。这样,终究有东山再起,再度为相的一天。想着想着,秦桧忽见父亲飘飘然从天窗飞进书房来:“孩儿,你要好好念书,长大了才好入阁拜相,荣宗耀祖啊!&34; 

 ”父亲放心,孩儿正在苦读《论语》呢!&34; 

 “孩儿,你一定要记住孔夫子的话,信守君君臣臣之道,要当忠臣,千万不要当奸臣呵!&34; 

 ”孩儿明白,孩儿明白,孩儿一定要当个忠于皇上的大忠臣!&34; 

 “相公,你醒一醒!”天已亮,王氏闻声走进来,呼唤着。“啊?”秦桧从梦中醒过来了。 

 5 

 狂风怒号,暴雨倾盆。 

 绍兴三年十一月庚戌日上午,汴京城的天气很冷很坏。但是,穿着黄色龙袍、坐在汴京金銮殿的龙椅上,接受群巨山呼万岁的大齐皇帝刘豫,心里却像一盆炭火那般暖烘烘的,又像喝了一杯香醪那样美滋滋的。 

 汴京是北宋的京都,刘豫登极时原定都大名,后迁都东平。因金人将陕西划归大齐,使中原地区尽属刘豫,所以他在去年四月,又把首都迁到地理风水极好的汴京。 

 今天,是刘豫的六十岁生日。 

 偌大的金銮殿里,张灯结彩,锦旗密插,锣鼓紧敲。在仪仗队的奏乐、歌伎队的歌舞之后,群臣们凭官阶依次叩拜,祝刘豫万寿无疆。 

 今天参加跪拜祝贺的官员中,不但有大齐国的文武百官,而且还有北金的使臣乌克寿,南宋的使臣韩肖胄。这意味着刘豫的大齐政权,不但受到金邦的支持,而且还得到宋朝的承认。所以,他今天的心情特别兴奋。 

 凭心而论,刘豫是。 位有能力有魄力的领导者,很有一套治国安民的本领。他登极三年来,在金廷的授意下,统治中原,已经开创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局面。 

 他量才任用,任命了齐国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,组编了军队,整顿了各种法规制度,使他所管辖的地区,社会初步安定,生产有所发展,慢慢医治了战争带来的创伤,缓和了汉人与女真人之间的冲突,起到了金人所无法起到的统治作用。 

 他高举“开疆保境”的旗帜,招兵买马,把自己的皇太子府军发展到三十万之众。并且不断发兵南下,攻陷了河南、陕西、江淮的一些州县。如今,刘豫领有的国土已有河南、山东、陕西以及山西、河北的南部,安徽、江苏的北部等广大地区,同北金、南宋的地盘相比,不分上下。 

 他招降纳叛,不断瓦解宋朝的命官和割据势力首领。两年前六月,他就在宿州设置招受司,用高官厚禄引诱从南宋逃亡过来的人。先后被招降的有原河北、京东捉杀使,后独拥贼兵十万的李成、镇抚使孔彦舟、贼首刘忠、襄阳镇抚使部将翟兴,和水军都统制徐文等人。他们率众叛变,带兵马携武器前来投降大齐,使刘豫的兵马将领不断得到扩充。 

 大齐的人口也不断增加,归齐的南宋百姓有如过江之鲫。这皆因赵构屡杀爱国之士所致。赵构镇压了五马山义军,枉杀了上书直谏的爱国太学生陈东、布衣欧阳澈,也杀掉了宋人心中的爱国精神。在爱国精神崩溃之后,找到了一个依托 --大齐,人们略无心里障碍,便轻易地归附了。 

 他大力充盈国库。除了向广大百姓征税之外,还分别设置汴京、洛阳淘沙官,两京地区的历朝帝王和富豪的坟墓,几乎全部被盗空。 

 刘豫经过短短三年的苦心经营,便使他的大齐成为一个地大粮丰、兵广将勇的新兴国家,足以同苟安于“半壁江山”的南宋高宗王朝抗衡较量,让他的宗主国金朝安民息兵。 

 金主太宗对刘豫的政绩很满意,不断派使者对他嘉奖,都元帅粘没喝和支持立刘豫的挞懒、高庆裔自然十分高兴。连那位曾经反对刘豫的兀术大将军都暗暗称奇。 

 高宗也隐隐感到刘豫对南宋王朝安全的威胁。但是,他正在热衷于实施对金的“和议”,接受了秦桧提出的“河北归金、中原归豫、江南归宋,各得其所”的政略,未敢对日益南侵的齐兵做出反击。他怕反击了齐兵,得罪了金朝,影响到和议的成功。这样,便为刘豫创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国际环境,使他能够放开手脚开疆保境。他得寸进尺,大有一口吞下南宋,成为中国帝王的气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