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4章 大模糊策略

 第4章 大模糊策略 

 1 

 “太后娘娘,太后娘娘!&34; 

 ”是兄长吗?我早说过,咱们私下见面,还以家礼相称好。你好像有什么要事?&34; 

 “皇上罢去了李纲的宰相职务。” 

 “啊,李纲拜相才不久呢!&34; 

 ”是啊,李纲在相位才七十五天,却被责以&39;虽负才气,有时望,然狂诞刚愎,谋谟弗效。&39;,还说他&39;以喜怒自分其贤愚,致赏罚莫当于罪。“因此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,提举洞霄宫。” 

 “也许。 皇上有他的道理。” 

 “不,据说,金人一听到新君登基,立即调兵遣将大举南侵。而皇上偏信黄潜善等人的佞言,特派王伦、朱弁等人前往金朝请和。李纲因据理力争,犯颜直谏,才落得今日的下场。” 

 “哦?&34; 

 ”还有,随着李纲罢职,河北招抚司、河东经制司,以及李纲辅政时所设置的军政、民政,一律被废除。现在河东、河北的郡县相继陷落,金兵愈发猖狂,照我看,皇上他--&34; 

 “好兄长,过激的话不说为好!&34;&34;大妹子,不说你怎会知道,更有令人胆寒的事呢!&34; 

 “怎么胆寒的事?&34; 

 ”太学生陈东、进士欧阳澈,因为直言上疏&39;黄潜善不可任,李纲不可去,请帝返汴,治兵亲征,迎请二帝&39;因此而被斩于市曹了!&34; 

 “什么?皇上竟下旨斩杀言官及太学生?”孟太后正沉浸在她与胞兄对话的那一段往事之中。她自迎立康王赵构登基,被尊为元佑皇后(今改称隆佑太后),满以为汴京重城八十里之广,宗社、宫阙、省闼、百司皆在。新君理所当然会在汴京定都。谁料久久不见动静,连回汴京拜谒祖庙的意思都无。相反的,还下令有司把祖庙神主奉至南京,又派逢迎使硬是把她从汴京迎来南京。 

 刚抵达南京,听到陈东、欧阳澈被斩于市,她是何等地吃惊!不杀士大夫及言官,乃是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的誓约。此誓约还刻成石碑,藏在太庙中。自太祖以来,历朝无一位皇帝敢违此约,身为新君的赵构,凭什么第一个破了祖宗禁例?难道赵构对此一无所知吗?孟氏百思不得其解,恨不得立即面见新君弄个明白,可是这时皇帝已去东南巡幸了。事后,她又被奉迎至扬州行在,虽与赵构见了面,她几次想提,又开不了口。时至今日,事情过去即将一年了,她始终是既不便揭开,又时时为此事感到不安。 

 帘外一阵风吹进来,孟氏的筋骨隐隐作痛。这是多年前感染的风疾,近来日趋严重。然而她不愿声扬出去,就连身边的侍女也未觉察出来。她总觉得,这种病痛,还比不上她心中那些纠葛之苦--她一边想要重回瑶华官诵经念佛,避开尘世喧嚣;一边则身不由己地被拥为太后。她时而思量超出凡尘,时而牵挂尘世之苦;狠心要装聋作哑,图个清净,但剪不断心更乱。这种种矛盾的隐衷对谁都无法明言,包括她的胞兄孟忠厚,她也难以开口。 

 “禀太后娘娘,后舅孟大人求见。” 

 孟氏闻报一喜,又双眉一皱:她多盼望这位兄长常来聊谈,但每一次他来到行官,总是带来令人愁心的消息,但愿今日不至如此。 

 孟忠厚已去年被授为“徽猷阁待制”,提举迎奉隆佑太后一行事务,兼办奉迎太庙神主之事。他是堂堂太后的胞兄,算个大国舅了,可以坐享一份优渥的皇禄,大可不必为国事费心。然而,孟忠厚今日又是满脸阴云,一看就知又有大事了。 

 “忠厚,又听到什么传闻啦?”孟太后问道。“东京留守宗泽大人不幸谢世了!”忠厚眼泪盈眶地说。 

 “他患了甚么绝症?”孟氏大为吃惊。 

 “二帝蒙尘已久,他壮志难伸,抱诸葛之忱,瘿亚夫之疾,终至一命归阴!&34; 

 孟氏对宗泽这位老臣,不仅了解透澈,且怀有十分的敬意。她目睹这位受京人崇敬的”宗爷爷“,一上任就修城池,治楼橹。没多久就把残破不堪的汴京城整顿得井井有条。宗泽身先士卒,屡出精兵挫敌威风,大长了宋人的志气;宗泽为了乞请皇上返回汴京,连上二十次奏章,却一直得不到采纳。宗泽做梦都想歼灭强敌,所以一直部署诸军,想乘势大举过河。但是他的奏章入朝,便被搁置一边。他临死之前,无一语提到家中大小,他把最后一口气用来重申一生抱负与缺憾。只听到他以微弱的气息连连喊道:“过河、过河、过河!&34; 

 ”别、别再说了!“孟氏不忍听下去,转身拭泪。”太后娘娘!“孟忠厚有意把尊称叫得特别响:”为了宗庙社稷,你也该出面向皇上陈说是非啊!&34; 

 “我? &34; 

 ”现在金兵分几路南侵,又攻占不少州城。如今,宗泽一死,金人势必夺取汴京。若不劝皇上派强将防守,只怕京都危矣!&34; 

 是呀,京都一陷,大势去矣! 

 孟氏口中不说,心里却是一紧,觉得再不能沉默下去。 

 2 

 一年多来,高宗赵构大多时间都驻跸在扬州。嗣统登基的欢悦早已消失无踪,国事、政事的困扰与日俱增。孰为忠奸、孰为贤愚?如何平内乱,何计对外患?朝臣相争不下,各自意气用事。令他无法忍受的是,一个李纲,一个宗泽,总以孔明自居,把他当成了阿斗。他们开口“迎回二帝”,闭口也“迎回二帝”,他们究竟把当今皇帝摆在什么位置?谁是客、谁是主?连这个都分不清,还敢喋喋不休!至于应立足何方,定都何处?与金人应战?应和?他心中有数,但是臣下们却经常争辩得难分难解,令他头痛不已! 

 李纲、宗泽是有功的老臣,他还可以容忍;陈东、欧阳辙,乳臭未干,竟也老气横秋、鹦鹉学舌地教训起皇帝来。若不杀鸡微猴,长了此风,皇帝如何当下去? 

 赵构愤而杀鸡儆猴之后,心头的气结稍解了,但是最近他却因为此事而惶惑起来,他想了想,决定去向孟太后求证。 

 皇上到来,孟氏感到突然,因为还没到朝拜的日期呢。不过也好,她正有好多话要说。 

 “叩问太后圣安。”赵构说着,便欲躬身行礼。“官家切勿如此,坐、坐吧。”孟氏忙制止道。孟氏凝目看去,但见高宗身着赭黄色袍衫,腰系通犀玉环带,头上皂纱折上巾。眉不展、颜不开,脸上越见消瘦下来。不觉心生怜悯,本有一肚子的话,一时说不上来。 

 赵构不清楚孟太后在想什么?他每次同孟氏见面,都显得几分。他不明白这位老妇有什么需求?只觉彼此如隔一重山。 

 她要是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该多好!赵构想到这一层,犹是感伤,不禁叹了一声。 

 孟氏听到赵构粗重的叹气,便问道: 

 “官家好象有什么心事?&34; 

 ”承议郎赵子砥自金国归来,捎回父皇及生母宣和皇后的手书。“赵构道。 

 ”道君皇帝有手书?他们。 都好吗?&34;“好?嘿,不死已算大幸了!可怜宣和皇后。”赵构说不下去了。 

 孟氏闻到其中的苦味,内心深表同情,却不知如 

 何出言安慰? 

 “太后娘娘!”赵构直趋上前,道:“朕有一事难解,恳求太后以实相告。”&34;官家有何难解之事?“孟氏有点惊愕。 

 ”据父皇手书说:&39;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,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,违者不祥&39;。太后可知道此事来历?&34; 

 “怎么,官家当真不知誓约之事?&34; 

 ”朕若是明知故问,愿遭天雷击顶!&34; 

 “官家可不要这么说!&34; 

 ”太后,这个誓约是怎么来的,还请你相告。“”誓约之事,哀家并未亲眼目睹,当时只是听哲宗皇帝说的。“ 

 ”说些什么?&34; 

 孟氏挥手让侍婢退去,然后说道: 

 “据闻,太祖皇帝即位三年之后,秘密镌刻一块碑石,立于太庙夹墙之内,谓之&39;誓碑&39;。碑高八尺,宽四尺。用销金黄幔蔽之,门锁封闭十分严密,连心腹大臣亦不知其碑所载何言,只闻太祖曾敕有司:以后凡新天子即位,谒毕太庙,须恭读此誓词。列圣相承,都不得漏泄!&34; 

 ”誓词上怎么说?“赵构急问。 

 ”其词三行,第一行说: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,纵犯有谋逆大罪,也止于狱中赐自尽,不得市曹刑戮,亦不得株连族属。第二行说: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。“ 

 ”那第三行呢?&34; 

 “第三行。”孟氏犹豫一阵,说:“子孙有逾此誓者,天必殛之!&34; 

 啊!赵构简直像被天雷所击,连站都站不稳。他下旨斩杀陈东、欧阳澈,岂不是违逆了誓词?违逆了祖训?那”天必殛之“的声音,在他脑子里轰轰地响了起来。 

 孟氏看到高宗赵构脸色不对,正欲上前以言相慰,谁料赵构吼叫道: 

 “为什么瞒着朕,为什么不早告知?&34; 

 内侍宫监们闻吼声都吓坏了!皇上从没有这么大声叫喊过,何况是在太后的寝宫内。他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,只暗自提心吊胆。 

 孟氏被这一吼,也傻了眼! 

 ”官家,哀家不是有意的,哀家以为道君皇帝应该会把誓词讲给官家听的!&34; 

 “道君皇帝?他肯将这个秘密告诉我吗?而你 --嗨!”赵构用力地以脚顿地,几乎把地砖蹬裂 

 了! 

 老人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,只觉一阵目眩。 

 3 

 夕阳西下,落日衔山,红霞映入了承庆院,成了另一个世界。 

 这里是扬州行在的临时后官。车驾决定东幸之前,有司主张在扬州修城池、筑宫室,以供高宗赵构驻跸,此议被赵构制止。最后决定,以州治的官署稍加修复,当作行官,另造承庆院和升阳宫二所,用来安置太石及六宫嫔御。升阳宫现为孟太后所居,潘贤妃、吴美人、张才人等高宗的妃嫔们自然就宿进承庆院了。 

 这群嫔妃后,为了争宠,也就难免有些勾心斗角的事。其中,最占优势的,就是吴美人。她十四岁入侍康王。“靖康之难”徽宗、钦宗被携时,吴美人与潘贤妃一样,因未有名号而幸免于难。赵构--登基,吴美人很快被迎到皇帝身边,随驾来扬州,入承庆院,这处行官,与其说是新建,无宁说是修修补补。饶是如此,她从来不敢口出怨言。因为赵构一再向后宫重申:国难当头,一切要“思艰崇俭”,六宫被禁止挥霍,就是皇帝本人,既滴酒不沾,也从不在后宫挑肥拣瘦。 

 使吴美人不解的是,皇上正春秋鼎盛之年,怎么对女色竟也无动于衷? 

 “给吴美人请安。” 

 说话的是宦官蓝圭。他是康王邸旧人,拥立皇帝有功,被升为御药院勾当官,掌管按验方书,修合药剂,以待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。 

 吴美人对蓝圭从来不敢小看,忙回之以礼: 

 “不敢、不敢,该问蓝公公一声好。” 

 “承教了,嘻嘻!&34; 

 蓝圭凝目一看,看见吴美人的装扮又是一新,她的艳丽确使六官无颜色。只可惜皇上。, 想到这里,他不由暗笑道:皇上究竟怎么了?是不是也跟俺一样,嘻!蓝圭不禁笑出了声。 

 ”蓝公公笑什么?“吴美人心虚地问。 

 ”呢。 我笑东京留守宗泽大人死得并不冤枉!&34; 

 “宗泽?既然死了,还什么枉不枉?&34; 

 ”他这人哪,扛棺的硬过死人!连连上疏二十次,一直夸口说他已经把汴京治得怎么好,硬要皇上车驾回汴京。说什么只有回銮,才能&39;大震雷霆之怒,出民水火之中,迎二帝于指日之间&39;。嘿,好大的口气!那算什么上疏,分明在教人家怎么当皇帝。“ 

 蓝圭正以他得以窥得机密的权威口吻,大发议论之际,看到潘贤妃姗姗而来,他赶紧收了话,迎上 

 前去,躬身道: 

 ”给潘贤妃请安。“ 

 ”见过贤妃娘娘。“吴美人也上前施礼。 

 潘贤妃有些局促不安,屈身道: 

 ”妹子切勿多礼。“ 

 打过招呼后,大家就没话了! 

 蓝圭很清楚,这两个女人,彼此各有心结,怎么弄也无法弄到一块儿。潘贤妃原来并无封号,因为生下了皇子敷,一下子便进封为贤妃。高宗的元配邢夫人被金兵携去,现宫中无皇后,就算潘贤妃的封号最大。虽说皇上不怎么好色,但就仅有难得的邀幸,吴美人独占鳌头,所以她对谁都不服,与潘贤妃动不动就是一番冷战,蓝圭被夹在中间,暗自沉吟道:我既不想投谁的门下,也不愿得罪她们,便想脚底抹油,溜之大吉。于是陪笑说: 

 ”二位自在,奴婢该去侍候皇上了。“ 

 潘贤妃见蓝圭走了,有心上前与吴美人搭话,吴美人把脸偏了过去。这可使潘贤妃为难了!自从她怀孕一直到皇子出世,完全被嫔妃们孤立,任凭她多想屈尊同姐妹们往来,可是得到回报是十分的尴尬。为皇家生孩子成了不可饶恕的过错,使潘贤妃感到心寒! 

 4 

 “皇上驾到!&34; 

 一声传呼,灯笼簇簇,高宗在内侍前遮后拥下出现。 

 赵构的心情平静了些,他觉得不该对太后动那么大的肝火。就算太后有意对他隐瞒,作为皇帝也该以德报怨。覆水既难收,发火有什么用?还是汪伯彦说的好,尽快亡羊补牢,立即将陈东、欧阳澈、宗泽等人,分别予以追赠、赐谥、优恤,格外加思。 

 吴美人、潘贤妃一起向皇上行了叩见礼。君臣抒礼之后,赵构凝目一见吴美人,眼睛为之一亮,心中说道:怎么今天格外诱人! 

 吴美人领悟出赵构的眼神,正洋洋自得之际,不防被人打岔了。 

 原来,保姆抱着皇子出现,赵构精神为之一振。在他看来,这个世界的任何物与事,哪怕天上人间最美的美人,也无法像这个皇儿,使他绽开笑脸。因此,这个皇儿才在襁褓中,就被他授为”检校少保“、”集庆军节度使“,还封为”魏国公“。 

 ”呵,皇儿,过来!“赵构满脸笑容地说。 

 保姆把皇子抱到赵构跟前。 

 赵构虽然极疼这块骨肉,但从来不曾抱过手,他认为这样有失皇帝的尊严。为了让皇上方便抚摸孩子,保姆只得百般迁就姿势。那高低的分寸感,必须绝对恰到好处。 

 ”呵,皇儿,叫声父皇,好么?“赵构边逗弄边笑着说。 

 &34;皇儿,说说&39;父皇万岁&39;!“潘贤妃在一旁诱导着。 

 保姆也跟着极力地诱导皇儿: 

 ”父皇万岁、父皇万岁!&34; 

 孩子才一周岁多,正牙牙学语,便咿咿呀呀学着说: 

 “父。 皇。 岁!&34; 

 孩子的舌头转不过来,吴美人听起来好像”乌皇万衰“,心里不禁骂道:这孩子要死啦,要死啦! 

 ”呵哈哈,呵哈哈哈!&34; 

 大人的笑声汇成一片,还夹杂着参差不一的掌声呢! 

 高宗赵构很满意地走了。 

 吴美人花了一番心思所做的精心打扮,并没有白费,她从高宗的眼神中知道,她今晚应该有机会了! 

 此时她正在寝官门外等候宣旨。她记不清上次的邀幸距今多少天?感觉上好像过了好久,久到令人难耐的地步。她急切地盼望春宵一度,更盼为皇上生个胖娃娃。 

 “皇上有旨,吴美人入侍!”吴氏款款而入,进了门便跪拜,道:“奴婢叩问圣安,吾皇万岁万万岁!&34;”起来吧,吴美人。“赵构牵起吴美人的玉手。吴美人很聪明,她很清楚,此时不能太轻浮,也不许装得过份老实,要奉承得恰如其分。 

 销金帐内,龙手勾住了玉肩。玉手轻轻地搂住了龙脖。 

 &34;咦?“赵构忽觉颈后触到什么异物,惊问道:”那是什么?&34; 

 吴美人高兴地亮出手腕,娇声说道: 

 “皇上忘了,这是皇上赏赐的那只金环啊。”啊!赵构好像被热火烫着。 

 赵构赐给吴美人的这一只金环,原来是有一对。一只带在赵构身上,那年他逃难时,用它来保住一条命。 

 另一只金环原在邢夫人手中,它同上皇及韦氏手书一道,由承议郎赵子砥从金国捎了回来。邢夫人的意思,是让两只金环团聚,她特别托言:“为我面报大王,愿如此环,早得相见。”赵构一见,立即联想到当年他逃难时的那一个夜晚、那一处芦苇、那一个狼狈相。他不想目睹此物,真想把它扔掉。刚好吴美人过来,问说: 

 “那是什么?&34; 

 ”你若喜欢就拿去吧。“赵构顺口便道。 

 ”谢万岁赏赐!“吴美人认真的当作是皇帝赏赐,高兴地捧走了。 

 赵构如何料到,在这意绵绵兴冲冲的时候,竟会碰触到这个勾起他伤痛的东西! 

 吴美人却是百思不解。皇上的赐物,她今夜特别佩带上,希望能讨得一点欢心,岂料弄巧成拙,惹来皇上不悦。究竟犯了什么禁忌?她畏缩在一旁,连气也不敢喘了。 

 此时,赵构想到的是韦氏那一封如泣如诉的手书,他心里百般矛盾,百般痛苦。救母也得救父,救父又得救兄。两个旧帝都救回来了,他将置身何地?5 

 自出娘胎以来,赵枢从没经历过如此的长途跋涉。这是另一种苦状,与当俘虏时的那种苦状,似又不似。 

 所不同的,眼下谁都不知他的真实身分,因此用不着那么担心受怕,他可以如天马行空,独来独往,欲行欲歇、欲走欲睡,完全由自己作主。不像当俘虏时如猪狗一般,任凭金人吆喝驱使。 

 但现在他陷入极端的孤独、空虚之中。迄今他才体会到,人一旦离开了亲人,心里是多么难受。他一双脚磨出了泡,痛楚正在穿心,但不能歇下来。他必须赶路,无论如何他要撑住。他必须逃出定州,逃到安全之地。 

 赵枢做梦也没想到,竟能逃出北迁队伍。自京都陷落,皇族被俘,面对国难,虽是一腔悲愤,但回天乏力,一路上只是默默忍受,不曾萌生逃跑的念头。在北迁的路上,他和监押的金兵渐渐混熟,私下不断有言语交谈。金兵对他这个俘虏竟也颇有好感,闲着无聊时,常常缠住他,要他谈古说今。记得有一天,无意之间,赵枢问那个金人的姓名,当对方说出姓“石”后,赵枢随口念道: 

 “石这个字,为名不成,得召而退,逢皮则破,遇卒则碎。” 

 “玄了、玄了!怎么让你测得如此准?”金兵突然叫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