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4章 大模糊策略(第2页)

 “怎么的准法?”赵枢不解地问道。 

 “俺当初立了战功,上司说好,要把我升为头目,后来便是让一个姓皮的小卒子给捅没啦!“金兵实话实说。 

 ”真有这么回事?&34; 

 “千真万确,你讲的神准呢!&34; 

 赵枢听后,想笑不敢笑。暗自奇怪,自己不过按石字的笔划信口胡说,为什么如此巧合?难道其中含有什么天机? 

 赵枢也不当一回事。偏偏这位石某缠着他不放,硬求赵枢为他卜前程、指迷津,赵枢只得根据字义胡扯一番。道是胡扯,也属劝善,没想到这位石某真的做起善事来。就在环环出事、信王赵榛逃跑后的几天,北迁队伍行至定州境内时,姓石的金兵巧妙地让赵枢”失踪“了! 

 一年多来,由于种种原因,赵枢始终没走出定州。他一直想南下寻找皇家,却被各种传言困住,使他裹足不前。为了糊口,他索性以”拆字“营生,但他谨守原则,只要三餐有着落,绝不再轻易招摇。后来,一次偶然的机会,结识了寺院的长老,便被长老雇去抄写佛经。抄经抄到入了迷,差点出家。当然,他自知尘缘未了,凡心未尽,何况他还是堂堂亲王呢!眼下他急急寻路,正要去五马山。想到即将与五马山上的十八弟赵榛会面,脚的疼痛也减轻了不少。抬头五马山在望,他更是激动不已! 

 暮云拥树,极目凄迷。黄昏既临,纵然身在高处,又能看到什么?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前进,6 

 谁能料到,满怀复国之志,受到远近百姓拥戴的赵榛,此时正处于孤力无援的境地。 

 他苦苦沉思:自从来到五马山被拥为各寨统帅以后,两河遗民闻风响应,前来投效的队伍不断壮大,上下一心,斗志旺盛。于是他连连出击金兵,获了几次大胜仗,打出了名声,打出了威风,敌兵也闻风丧胆。于是他雄心勃勃,凭这支孤军就想把金兵驱出中原。至今他才悟到,这五马山虽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但毕竟山下四面临敌,出击容易入援难,尤其粮饷的筹措与运输成了头等的难题。加上这支义军未得到朝廷的承认,名不正言不顺,行动处处受制约,这些劣势也渐渐被金营窥破。好在早些时候赵榛就未雨绸缪,派马扩带着信札,设法见到皇上,请求朝廷立即派兵救援,以便牵住敌兵。可是,几个月过去了,日日望断南飞雁,既不见王师旗影,也不见马扩归来。眼看寨中军需日尽,不禁忧心如焚。 

 虽是如此,赵榛依旧不形于色。身为统帅,哪怕是一个蹙眉,也会引起部下的猜测或疑虑。所以,赵榛极力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。这一天他才踏进帅堂,就发现部下已经云集在这里。 

 “唔,大王来了。”众将齐声说道。 

 “末将见过大王。” 

 赵榛一看,施礼者正是随赵邦杰下山筹粮的副将。忙问: 

 “怎么不见赵大夫回来,粮饷筹到手吗?&34; 

 这位副将满脸挫折地说:&34;大王,上山的要道多被金兵切断,附近的州府有的受金人控制,无能为力;有的虽属我大宋辖管,但又不肯轻易献粮。“ 

 ”为什么不肯献粮?“赵榛疑惑道。 

 ”说是没有朝廷的诏令,不敢擅自调粮。“ 

 ”这般说来,至今是一筹不展?&34; 

 “目前只能从民间筹来一些,赵大夫命末将先运回山。” 

 “那一点点简直是杯水车薪,救不了急啊!”另一个将官叹道。 

 经他这么一说,大家也纷纷说开了: 

 “是呀,目前存粮不多,怎么办呢?&34; 

 ”再不想办法,就要饿死人了!&34; 

 “唉,早知今日,悔不当初!&34; 

 接下便是叫叫嚷嚷,说什么都听不来了。”你们叫嚷什么?“一个将官对大家安抚道:”俺们聚兵是为了救国,不是要造反,更何况有信王爷替我们作主呢。“ 

 ”着啦!“另一个将官紧接附和说:”信王爷乃当今皇上的至亲兄弟,有他在,天不会蹋下来。不信,等着瞧吧,马扩大人不数日定会带回佳音。“ 

 ”这位兄弟说不错!“赵榛乘势插进了话:”估计马扩很快就会回来。目前是非常时期,要紧的是稳住军心。至于大局,自当由本王担待。还望诸君各回本部,安抚部下士卒,小心节外生枝。“ 

 诸将走了,赵榛的心情更沉重,以致没留意到站在他身后的一个人。 

 这人是秦世隆。刚才赵榛进来帅堂时,他就站在这里,只是一直没开口说话。 

 “大王。”世隆耐不住地叫了一声。 

 “噢,是世隆。”赵榛记起交代世隆的事,忙问:“令你查核寨上存粮,可有结果?&34; 

 ”寨上存粮。 至多只能维持十天了。“”啊,十天!“赵榛太吃惊了!十天不过一晃而过,倘若无法及时补给,后果不堪设想。 

 看来,五马山的唯一的生路,就靠朝廷了。”大王,马大人能不能见到皇上?朝廷又肯不肯救援五马山?“世隆十分担忧地说。 

 赵榛一时很难回答。 

 早些时候,尽管听到种种传言,赵榛一直不愿轻信。但最近不断传来新的消息,高宗赵构不但罢免李纲,还杀了敢于上书的陈东、欧阳澈,又宠信黄潜善、汪伯彦,使宗泽壮志难伸,忧愤而死。为此,赵榛越来越感到不妙。他真不明白,父母兄弟姐妹被囚异国,”靖康之耻“刻在心头,连秦世隆这样的民间百姓,都恨不得报仇雪恨于一旦,为什么身为皇帝的九哥反而对报仇复国的大事如此举棋不定,如此暖昧?难道真的被奸佞蒙蔽了? 

 赵榛转念一想,即使皇上轻信谗言,却不能不卖给他这个十八弟的面子?想当初,诸多兄弟,唯他与赵构二人最合得来。彼此肝胆相照,相互照应,断不至因为当了皇帝,便对他翻脸无情。何况五马山之事涉及到抗金大计,皇上岂能袖手旁观? 

 赵榛的脸上绽出异彩,信心十足地对世隆说:”放心,只要马扩能见到皇上,朝廷必给五马山最大的奥援。到时要粮有粮,要人有人,就可大举进兵了!&34; 

 “这么说来,报国恨、伸家仇,光复中原在望了!”世隆的心也被煽动了。 

 “到那个时候--&34; 

 ”对,到那个时候。 &34; 

 二人不约而同地住了口,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环环。 

 记得那天在秦家,赵榛原本答应让环环一起来五马山,后来基于安全的考虑,又拒绝了她,环环一时哭得像个泪人。赵榛以及秦家母子,只好做出了迁就。谁知正要起行,环环反而犹豫了起来。 

 “咱们都走了,娘怎么办?”环环说完,扑进秦大婶怀中,喊道:“娘,让阿环留下给你作伴吧。” 

 临别之际,环环依依相送,送到终须一别时,忽而问道: 

 “十八哥,咱们什么时候再见面?&34; 

 赵榛把前景估计得十分乐观,末了也像方才这么说,到那个时候怎么怎么,到那个时候如何如何?当时环环好象都没听进去,反而在最后告别的一瞬间,目光呆滞、一脸悲凉,给赵榛一种”别时容易见时难“的感觉。 

 ”啊,大王,“世隆问道:”你给皇上的书信,有没有顺便提起环环?&34; 

 “我倒是疏忽掉了!”赵榛一怔。 

 他不禁责备起自己来,为什么偏偏忘了?要是给捎上一句,九哥更会当作一回事,岂不是更好。 

 “大王、大王!”忽有一个将官急跑进来。 

 赵榛觉得有些不妙,忙问:&34;出了什么事?&34; 

 “探军回报,金人探知我寨虚实,正遣兵调将,将大举进攻五马山了!&34; 

 赵榛叫苦不迭。 

 7 

 马扩早见到皇上了,信王赵榛的亲笔求救信,也已经在赵构手中。 

 赵构所以迟迟不作裁决,有他说不出的苦衷。他的目光左右游移着,偶然又触到那封信: 

 马扩、赵邦杰忠义之心,坚若金石,臣自陷贼中,颇知虚实。贼符今稍惰,皆怀归心。今山西(五马山)诸寨乡兵,约十余万,奋力抗贼,但皆苦乏粮,兼缺兵器,臣多方存恤,惟望朝廷遣兵来援,否则不能支持,恐反为贼用。臣与陛下,以礼言则君臣,以义言则兄弟,忧国念亲之心无异。愿委臣总大军,与诸寨乡兵,约日大举,决见成功。臣翘首切待命之至! 

 多么熟悉的笔迹,看到字迹如见其人。赵构不得不承认,皇家诸多兄弟,只有十八弟赵榛在他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。他俩私下议论朝政,一起切磋文章,好恶相同,爱憎一致,彼此亲密无间,从来不曾心存芥蒂。今日有什么理由对赵榛生猜忌之心? 

 罢了吧,赵榛贤弟,朕一定成全你。 

 可是,当赵构拿起朱笔,正要御批时,突然发现,信中”愿委臣总大军“几个字的下面,被谁用指甲掐了一道痕迹。这是什么意思?赵构睁大眼睛,紧紧地瞪住这六个字,他慢慢咀嚼,耳边回响起尚书左仆射、兼中书侍郎黄潜善的奏对声:&34;臣不敢离间陛下兄弟,但有质疑:二帝及皇族被俘,一路遭金人严密看押,为何唯独信王赵榛一人逃离?鸟儿何以脱笼,鱼儿怎样漏网?疑云既难解,哑谜尤难猜! 

 “皇上思孝友,臣下谁也不敢阻挡。然就此信而言,所涉及是请求援兵,与私义何干?臣以为,陛下欲行圣裁,只存君臣之礼,莫念兄弟之义。否则,必因私义而招损公事,乱了全局! 

 ”撇开私义不谈,就是否救援而言,臣的愚见是:山西诸寨乡兵集结,朝野早有所闻。但诸寨云集的虽有爱国志士,也不乏绿林草寇。其中鱼龙混杂,茛莠难分;所怀心志既不同,思国念亲之心也异。若有人抱司马昭之心,或挟天子以令诸侯,朝廷又轻易委之重兵,岂不是为虎添翅!&34; 

 黄潜善前天的奏言,赵构听后颇不以为然,但现在重新想来,怎么截然不同?是啊,凡事都必须防微杜渐。想当初,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,不就是那么容易被人“黄袍加身”奉入宫中,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吗! 

 赵构一个打愣,又联想到自己。前年,他被强令去金营当人质,只想到能保住一条命就谢天谢地了,何敢存半点非分之求?他自己也没想到,后来居然轻而易举地“反客为主”。他施了这一计,坐拥半壁江山,难保别人不会如法炮制。虽说他是一百个不愿意把十八弟想得太坏,但万一五马山也出了个像汪伯彦之类的谋士,推出信王赵榛这张王牌,凭借其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也来个“反客为主”,那岂不是一千个糟糕一万个糟糕!啊,多亏黄潜善的提醒! 

 不能为虎添翼,必须约束赵榛,否则对大宋、对百姓、对他的皇位都大大不利。当今大宋天下谁主浮沉?只有一人,那就是孤家。 

 赵构主意已定,却闻小黄门禀报:右仆射汪伯彦奉召见驾。今日他因为赵榛来信之事,迟迟难决,令黄门官去宣召汪伯彦。既然来了,不妨与之计议。 

 自李纲去相后,汪伯彦由知枢密院事擢升为右仆射,可是仍在左仆射黄潜善之下。他自己说不清,是怀才不遇,或看透世情?既非郁郁寡欢,也不算超然物外。 

 同样,汪伯彦对当今皇帝也捉摸不清,有时觉得皇上很清醒,如对待以暴横着称的韦渊,管你是个大国舅,就是不肯给予封赐,因此很得臣下们的称颂。有时却不甚明察,譬如:张邦昌这个人可以当宋、金的缓冲,应该留住张邦昌,以便与金人虚应故事,否则惹怒金人,会有后患。皇上偏不听,硬是照李纲之意,急置张邦昌于死地而后快。眼看金人老羞成怒,大有再次南侵之举,皇上却把主战派李纲一脚踢开。皇上有时则更糊涂,如黄潜善此人既无拥立大功,也乏治世之才,除了逢迎有术外,哪一点可取?凭什么位居他伯彦之上,凭什么一直受到重用? 

 让汪伯彦感到心惊的是,从宗泽之死,可见皇上的绝情。宗泽与其说是病殁,毋宁说乃是被皇帝气死。宗泽这人虽然有时流于偏激,有时太过固执。但他毕竟对高宗赵构有恩。想当初若不是宗爷把赵构挡在磁州,赵构早成北国俘虏了。但皇上又是如何回报臣下?物伤其类,江伯彦能不心寒!他一度想到引退,又怕得罪皇上;于是装聋作哑,却变成与黄潜善 

 为伍。到如今,最苦于黄、汪名字粘在一起,说什么也掰不开。许多事,如排斥李纲、杀陈东、欧阳澈,明明与他无干,朝野在骂黄潜善的同时,总是没忘记带上汪伯彦。冤哪! 

 此时,汪伯彦由小黄门引着,远远已看到高宗赵构。他很清楚,那是行官正殿之旁的小阁。此处除几案上的笔砚外,一切都从简从省。赵构恭已勤政,每当退朝之后,不喜欢与妇人相处,经常独自坐在小阁里,静思军国大事,或审阅奏章。汪伯彦为之十分叹 

 服。可是眼前却有点相反,汪伯彦忽然想到:骄奢淫逸太过,固然是个昏君,但滴酒不沾又不近女色,也未免不近人情,这样就算是个好皇帝吗? 

 8 

 汪伯彦只管杂七杂八地想个不休,已到了皇帝近前竟无知觉。立在一旁的小黄门暗捏一把汗,忙把他的衣角一扯,他才惊醒过来,奏道: 

 “臣汪伯彦叩请圣安!&34; 

 ”哦,起来说话吧。“赵构好象没觉察到什么。”陛下宣臣入宫,未知有何圣谕?“汪伯彦道。赵构没绕圈子,直言告之。汪伯彦一怔,想道:信王赵榛来书求援的事,早闻于朝。此事毫无异议应全力支持,为何悬而未决?他觉得其中必有文章,故试探地问: 

 ”不知陛下作何圣裁?&34; 

 赵构其实已拿定主意了,只想听听汪伯彦会怎么说?他见汪伯彦如此问话,便笑道:&34;朕正想问你呢!&34; 

 “但不知。 潜善大人又是什么主意?&34;”朕说过,想听你的。“ 

 ”这。 &34; 

 “卿不妨再看看这封信。”汪伯彦接过信,认真地看着。 

 赵构留意汪伯彦的目光。遗憾的是,伯彦看信时,对于被用指甲划过一道痕迹的“愿委臣总大军”六个字,并没任何反应。 

 “伯彦,”赵构问道:“你说该如何处置这封信?&34;”臣。 以为,“伯彦备加小心地说:”此乃皇家家事,自古疏不间亲哩。“ 

 ”错了!什么疏不间亲,你没看到,信中所说岂止是皇家家事?&34; 

 汪伯彦已经闻出,皇上不打算兵援赵榛,但他还摸不透全部的圣意。只好说道: 

 “臣愚蠢,说不出甚么高见,唯君命是从。”赵构暗想:汪伯彦的灵气怎么全没啦,昔日的锐利、聪明又跑到哪里去?他毕竟上了年纪,不如黄潜善了。于是直截了当地说: 

 “不瞒卿家,朕已决定授信王榛为河外兵马都元帅。至于是否遭兵支持,由卿与黄潜善议定。” 

 伯彦又是一怔,看来皇上对信王赵榛已存猜忌之心,暗中设防,假意授予重任,实则让赵榛去充当黑面将军?于是推辞说: 

 “此事宜由陛下亲自裁定,臣不敢有异议。”“不、不,一切政事少不得你二人裁决。朕相信,有潜善作左相,伯彦作右相,何患国事之不济。”汪伯彦只得领旨而去。想到又被迫与黄潜善合伙,就叫苦不迭。 

 五马山上,盼援兵援粮如大旱之望云霓!可是盼不来好消息,恶讯却接二连三飞进了大本营里: 

 --赵邦杰因下山筹粮,被金兵跟踪,不幸身陷敌营。 

 --山上诸寨因严重缺乏粮食,竟偷宰战马充饥。 

 -------山下所有要道都被金兵切断。 

 --金将讹里朵调集大军,拟大举进攻五马山。 

 这时,五马山大本营,所有将官如热锅上的蚂蚁,唯盼大元帅拿出决策。赵榛始终沉住气。他承认形势十分危急,但并不灰心。总以为,朝廷对援兵五马山纵有异议,看在十八弟的面上,九哥不会袖手旁观。他满怀信心地等待着,果然等到了消息。 

 “马大人他们回来了!&34; 

 众人听得真切,一下子欢呼起来。赵榛同所有人一道,激动地涌出帅府,越过辕门,直奔到栅栏前一望,不错,是山寨的人回来了。 

 可是,事有蹊跷! 

 赵榛一眼看出,回来的人稀稀拉拉,而且不见带队者。他于是急问: 

 ”你们怎么啦?马扩呢?你们的马大人呢?&34;“大王,”马扩的亲兵有气无力地说:“马大人不回五马山了!&34; 

 ”这是为什么?“众人一怔,齐问道。 

 ”因为。“那人说不下去。&34;你先说说,马扩见到皇上没有?“赵榛更急了。”见是见到了,可是大王哪,没、没指望啦!“这位亲兵说着,竟号啕大哭起来! 

 赵榛再追问下去,终于把事情弄明白了,朝廷不给五马山援兵援粮。理由是,信王赵榛纵无假,忧国思亲恐非真。暂授其”河外兵马都元帅“之职,但须听诸路帅臣节制。至于援兵援粮,等到皇上圣裁之后再说。这是黄潜善、汪伯彦亲口对马扩说的。 

 像是掉进冰窖,赵榛悲凉到了极点。 

 似一声霹雳,诸将颓然失神。 

 好个九哥,好一个皇帝!赵榛无力地哀号着。天哪,为什么一支极受老百姓拥戴的义军,反而被朝廷唾弃?将士们一个个泣不成声。 

 一切都无可挽回了。 

 金将讹里朵得到消息,便对山上发起了毁灭性的攻击。 

 正当金兵围攻五马山之时,肃王赵枢刚好赶到山脚,见状大为一惊!他躲到一处,目睹多如附蚁的金兵,喊着、吼着,如一群猛兽,直往山上冲去。又亲眼看见,山上节节着火,火势不断蔓延,映红了半个 

 天。 

 啊!那何曾是火光;殷红、殷红的,分明是中原同胞喷出来的血啊! 

 赵枢从死里逃生的义军口中听到消息后,几乎不敢相信。但何止一个人,众口一词都说:信王赵榛被金兵杀害了,赵榛等于是被宋皇帝害死的。赵枢大哭一场。哭了又疑,疑了又信,信了又涕泪不止。 

 9 

 剥玉米对环环来说,近来越做越熟练了。眨眼间,黄澄澄的颗粒又成堆了。要是在往日,定必会心一笑,眼下却笑不起来。她并非厌倦这活儿,只是感到心在悬起,悬得老高老高的。 

 “阿环、阿环。”秦大婶亮出一件新衣服给她:“来,快穿上。” 

 环环想起娘为赶这件新衣,熬过多少不眠之夜。 

 “娘,阿环说过,旧衣服并不破,还能穿呀!&34;”别说了,看你身上穿的,虽不破烂,可。 多不顺眼呀!“秦大婶笑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