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5章 浴火重生(第3页)

 “这是。 &34; 

 ”是朝堂对我罢职的制书。“ 

 汪伯彦顺着那折子读下去: 

 自诡得权而举事,当耸动于四方;逮自居位以陈谋,首建明于二策。罔烛厥理,殊乖素期。念方委听之专,更责寅恭之效。而乃凭恃其党,排摈所憎,岂实尔心,殆为众误。顾窃弄于权柄,虑或长于奸朋。 兹榜朝堂,终不复用!汪伯彦早听人说,前年秦桧为了把相位谋到手,曾自诩说“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”。接着又进“南人归南,北人归北”之策,主张向金人乞和,为此,朝野议论纷纷。这项传闻正与此制书相符,难道一切都成事实? 

 最令汪伯彦吃惊的莫过于“终不复用”四个字,如此一来,秦桧这一生不是完了吗? 

 “会之,这是事实吗?”汪伯彦不相信地问。“事实?&34; 

 秦桧一时不好回答。他回想前年从北方历劫归来,第一次被高宗赵构召见时,曾试进言”如欲天下无事,须是南归南,北归北“。当时皇上不仅没异议,还命秦桧起草《与挞赖求和书》。又称赞他,说他”朴忠过人,朕得之,喜而不寐。“并且赐银帛二百匹两。怎么现在倒成”罔烛厥理,殊乖素期“ 

 汪伯彦见秦桧迟而不答,知道他有难言之隐,也不好再问下去。不防秦桧突然问道: 

 ”先生,学生有一事请教,请先生坦言以告。“”哎唷,汪某愧作人师,勿将我抬举得太高。有话尽可问,请教二字实不敢当。“ 

 ”先生曾经伴过圣驾,能不能说说,当今皇上什 

 么脾性?&34; 

 汪伯彦想不到秦桧竟会问及这么大的话题,顿 

 觉一愣,却说: 

 “何必问我,你了解的未必比我少。” 

 “学生实在摸不着啊!&34; 

 ”也不奇怪,岂不闻天意从来深不可测。“ 

 二人并不投契,各存戒心,都只说三分话。还是秦桧有心,故意把话锋一转: 

 “难测就罢。那先生就讲讲,当年陈东、欧阳澈是死于谁人之手?&34; 

 汪伯彦一凛,警觉地问: 

 ”问这个用意何在?&34; 

 “陈东与我是至交,与我曾是一起论道、一起主张向金人求战的好友。”秦桧若有所失地说:“听说汪先生曾插手此案。” 

 “啊,秦桧之!”汪伯彦跳了起来:“你这是什么意思?你言下之意,陈东是死于我手?你是想替他报仇?既有此心,为什么执政期间,不行使你的宰相权力,偏在此时找我这只死老虎算帐?你也不想一想,当时的汪伯彦,位居黄潜善之下,处处受皇上的约束,那能轻易置人于死地?好吧,就当我是你朋友的大仇人,那你说说,怎么报仇法?&34; 

 ”噢,先生,学生这厢赔礼了!“秦桧深深地施了一礼。 

 ”你这是什么意思?“汪伯彦不好气地问。”其实,尽管我为陈东感到不平,既无能耐为他报仇,也不想去追究任何一个人,更不敢怪到先生头上。只是对当年陈、欧之死,及李纲罢相等诸多大事,心中一直存疑,极想弄个明白。“ 

 ”弄明白后,又能怎样?&34; 

 “这个。 &34; 

 ”何况你已经失势,弄明白了又有何用?&34;“入曲径、探幽深,求奥妙、解真章。也许异日有用。”秦桧不紧不慢地说。 

 汪伯彦怔怔地看着秦桧。&34;先生既是当年的知情者,还求吐露一二--放心!莫道先生曾授学于我,就依你说,咱们算是故人吧,秦桧对你若存欺心,愿遭天雷击顶!&34; 

 “会之,你何必发此重誓。” 

 汪伯彦也去掉戒心,便将康王登基,李纲去相,欧、陈之死,扯到宗泽殒命;又从黄潜善的为人、自己的难处,谈到高宗赵构的脾性,一个详详细细说,一个认认真真地听。 

 最后,汪伯彦就五马山求援一事,论到皇家兄弟之情。 

 “就在我未任宰相之前,听说汝州出了个假信王,被圣上下旨斩首,先生知不知道其中秘密?”秦桧忽然问道。 

 “倒没听说,不过,假的就是假的,还能另有文章?&34; 

 ”有人传说,皇上所杀的是真的信王赵榛!“秦桧脱口而出。 

 ”住口!“汪伯彦吓坏了:”你,好大的胆子!&34;“也许是以讹传讹,我相信先生是不会外传的。”秦桧狡黠地说。 

 汪伯彦觉得眼前这个秦桧,越来越匪夷所思,秦桧那一对目光,与从前一样有神,但隐含着一丝慑人的冷峻。为免惹来是非,汪伯彦不想再待下来,便就告辞欲走。秦桧客气地挽住,又问道: 

 “先生接下去如何打算?&34; 

 ”是皇家的臣民,能怎么打算?说句实话,能保住一官半职就是万幸了。“汪伯彦幽幽地说。 

 ”难道再无他求?&34;&34;自然也求个善终,可别像黄潜善那样,死后连个追赠都没,那未免太惨呀!&34; 

 “汪先生······&34; 

 ”会之,你不必劝我,我倒是想忠告你。“ 

 ”愿闻其详。“ 

 ”你要求勿再高,能博取一官半职,够养家糊口就当知足矣。“ 

 ”为什么?&34; 

 “须知伴君如伴虎!”汪伯彦正色地说。 

 “那我就。 &34; 

 秦桧想说,我就不当畏虎的百兽,直接充作虎之爪牙如何?但终究说不出口。 

 送走了汪伯彦,秦桧的心久久无法平静。 

 6 

 那一年在金朝的上京,秦桧与徽宗、钦宗二帝深夜交谈后的第二天,奉命向金朝递交那封他撰就的求和之书,他当着金朝皇帝的面前慷慨陈词。希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,说动金主,释归二帝,创惊世之功。不想反被金主软禁,非但再也见不到二帝,而且被赐给金将挞赖,挞赖看中他能言能文,强迫他担任南侵金军的转运使。 

 在羁留金军的那段时间里,秦桧对金人极尽卑礼,还交了几个朋友。甚至同挞赖、金兀术对饮过。但他始终坚守一个原则,绝不卖国,更不向异邦求荣,一切只围绕一个目标--逃亡。为此,任何屈辱他都愿意忍受,什么卑礼也不在乎。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,就在挞赖进攻楚州时,他以转运使之便,暗中打通各个关节,终于脱出了牢笼。 

 秦桧从金军逃回时,满怀报国之志,有心大展宏图。但回来看了一下,令他吃惊异常。本来在金军中,已听到高宗赵构种种传闻,只是他疑而不信。如今目睹到两河失陷,四京陷落,又耳闻李纲被贬,宗泽命殒,尤其是陈东、欧阳澈之死,太使秦桧震惊了!自太祖赵匡胤到历代皇帝,没有杀过一个言官和士大夫,偏偏赵构竟然敢破祖宗先例,而且大杀特杀,能不教人心寒。 

 为此,他既困惑也更仿徨。曾想到归隐,但想到这几年吃尽苦中苦,得不到补偿,又十分不甘愿。于是,秦桧极力去揣摩赵构,想方设法投其所好。他发现:赵构对金人非战非和的用意其实是在求和,因此他百般迎合上意。可是,正当他自鸣得志时,始料不及的,他从天上摔到了地上。 

 这一摔,使秦桧痛不欲生、羞不可当,恨从心中来!他决不死心,发誓东山再起!他经历苦中苦的况味,也尝到人上人的甜头,不愿再走回头路。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揣摩着赵构,处心积虑地在寻求复职的门道。他也不相信“终不复用”的鬼话! 

 经过苦苦思索,秦桧对赵构的用心已渐渐明晰,只是有些关键还需进一步求证。不想鬼使神差,汪伯彦登门,助他解开所有的疑虑。他现在可以确定,高宗赵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病,那就是:嘴上说要迎回二帝,心里则最怕二帝归来。只要他秦桧复出,定会好好抓住赵构的这个心病,好好的利用! 

 “秦桧,你到底想当忠臣或充奸臣?”好象有谁在他耳边这么问。秦桧曾深思过、熟虑过、权衡过、分析过。何谓忠臣,何谓奸臣?这忠奸二字岂是一句话说得清?如徽、钦二帝,在失掉江山、身作俘囚后,才翻然醒悟。包括现在的赵构,未君临天下之前,也是旁观者清,以天下安危为已任。可是赵构与二帝一样,一旦坐上龙庭,所思所虑的头等大事,是如何稳住皇位,深怕别人像他一样,被人黄袍加身。卧塌之旁岂容他人鼾睡。为了稳住皇位,不惜以社稷江山为代价,根本不管天下苍生了! 

 悲乎!秦桧得出结论这天下不是一国的天下,而是一人的天下,也就是“家天下”。那么,忠臣是什么?没有国天下的皇帝,何来国天下的忠臣?那么,就让我秦桧充作“家天下”的忠臣! 

 至此,秦桧已是踌躇满志。他自信,这个家天下的忠臣,一定可以做到得心应手。只要一朝复出,他这只虎爪很快就附在虎身上,到时候,他便与皇帝融成一体了。 

 现在最难着力的是无法重新接近皇上。好在于这方面,已经做在先了。他曾经不惜花费,向御医王继先、宦官蓝圭送去许多贿赂,让他们暗中为他说好话、提供皇帝的动向让他知道。这笔花费决不能吝惜,还要加码再加码。可是,为相一年虽积聚一些金银,毕竟有限。他打算把府第的开支尽量省掉,辞去大部份的佣人,连他钟爱的歌姬也忍痛割爱。全力以赴,孤注一掷! 

 这一夜秦桧迟迟才上床,可是一直睡不着。初以为是太兴奋的缘故,于是告诫自己,事未成功,莫高兴太早。但仍然辗转反恻,全无睡意。而且老是感到不安。他正十分烦恼时,忽然想起一桩往事,一翻身便坐在床沿。 

 这可不好办了!秦桧倏而不安起来。 

 原来,政和五年时,秦桧在京都考试,偶然结识了陈东,两人一见如故,大有相见恨晚之叹。因志同道合,遂结成生死至交。记得出仕的那一天,他们曾对天发誓。那誓言不像一般人“不求同日生,但求同日死”那样俗气,而是立志要当个铁骨铮铮的忠臣。他们合拟的誓词上说:“甘作社稷鬼,不当媚主臣。”这誓言今犹在耳,更有神明作证,怎好违之? 

 秦桧着实为难了。他一想决心要投皇上之所好,唯一的办法就是忘掉自己,忘掉从前立誓“社稷鬼”的那个我。不只对那个故我,不能一点留恋,而且还必须十分的嫌弃。换句话说,必须从心理上完全改变自己,重新做人。但是那誓言却成一块符咒,横搁在他胸间,若不予以排除,异日必成痼疾,又如何得了?他焦急地不知所措,像幽灵似的,在暗黑的房中徘徊、徘徊。 

 哈、有了!好象冥冥之中有谁暗示,使秦桧想出了个绝妙的主意。只见他点起灯,关紧窗,端出笔砚,取来一张宣纸,把羊毫笔醮满墨汁,在纸上端端正正写上“江宁秦会之灵位”几个字,把它贴在壁上。然后肃整衣冠,对着字贴念念有词道: 

 “昔日的会之,非今日的秦桧。既有誓言在前,当随陈东逝去。尔走尔的独木桥,吾行吾的阳关道。人各有志,何必强勉。从此分道扬镳,井水不犯河水。苍天为证,神明共鉴,鸣乎哀哉!&34; 

 秦桧念毕,又对着这个”灵位“行三叩九拜之礼,然后把“灵位”取下,立即放了一把火,把它烧了。 

 果然十分灵验,秦桧一躺下来,很快就进入梦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