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2章 紫禁城的黎明(第3页)

 冯佥事深知此事殊未了结,亲到监生夫妇遗体前察看,顺手取走了那幅陈奉手书的血字,劝散了民众,这才率兵转回指挥使司。当晚,他连夜写了一份弹劾陈奉的奏疏,第二天,即派专人将奏疏连同那份血书送往帝京。 

 冯佥事在奏疏中将这场风波的本末说得极其详细,以为万岁爷必动雷霆之怒,而那陈奉必定死无葬身之地。 

 第二年三月七日,朝廷果然派锦衣卫下来了,但逮捕的却非陈奉,而是冯佥事。 

 这时,陈奉愈加肆无忌惮,杀人放火、奸淫虏掠与倭寇无异。民众忍无可忍,又一次暴动了。他们抓了十六名太监,也绑在这黄鹤楼上的柱上。有人说:这些阁人喜欢金银财宝,今日得让他们吃个饱!于是从矿监衙中取来了一大箩筐碎银,一粒一粒地往阁人口里塞。塞“饱”以后,便将他们--入大江让他们“洗个澡”,然后放火烧了矿监衙门。 

 民众最终还是救不了冯佥事。冯佥事以为自己是尽忠报国,到了御前不难将这场是非说个明白。但到了京都才知道:皇帝已经多年不上朝了,许多一品大员都见不到皇帝,何况他这个三品官?便这样,他就不明不白:糊里糊涂地被打入牢狱。 

 6 

 那老道士说到这里,楼下忽然传来了一阵急骤如雨的马蹄声,转瞬间,便有八个带刀侍卫凶霸霸地冲上了黄鹤楼。老道士中断了叙述,众游客无不一怔,均不知这些虎视眈眈的侍卫为何而来。 

 一个领头的侍卫冷峭地言道: 

 “我家大人要登楼赏景,所有闲杂人等,速速回避!”大家面面相觑,均有屈辱之色,席中一位风度儒雅的长者忽然问道: 

 “你家大人是谁?&34; 

 ”南京礼部侍郎魏大人!&34; 

 那儒雅的长者,回首问身边长髯的伙伴: 

 “是魏允贞的公子吧?&34; 

 ”见泉无子!“长髯人点点头,忽又摇头叹道。意思是讲,这个礼部侍郎嚣张无礼,实与乃父魏允贞背道而驰,算不得他的儿子。 

 另一个丰神俊朗的游客,则问那领头的侍卫,道:”是你家大人下的逐客令吧?&34; 

 “各位是谁?是便服出游的吗?”侍卫则反问道。他不言“微服”,却说“便服”,因为他家大人叫魏广微,为了避讳,故言“便服”。 

 “我等都是平民百姓,”儒雅的长者笑道。 

 “那还不快走!”侍卫怒吼起来。 

 这时,那个礼部侍郎笃笃地登上楼来,他威严地扫视一下周遭,眼光终于落在那个长髯人的身上,实时堆上笑脸,上前揖道: 

 “哦,原来是赵大人!&34; 

 ”不敢!“姓赵的闪避道:”赵南星是个小民!&34; 

 “赵前辈哺养之恩,小侄实不敢忘!&34; 

 赵南星长期隐居不仕,与顾宪成、邹元标讲学于”东林书院“,海内尊称”三君“,声名极高。由于魏广微扫了他们的兴,三人交换一下眼色,准备下楼而去,可又传来了一阵马蹄声,继而一个钦差带着随从匆匆上了楼来。他一见到赵南星以及那个儒服的长者,纳头便拜:&34;邹前辈,赵前辈,晚生左光斗有礼!&34;“快起来说话。”赵南星赶紧将他扶起,而姓邹的则关注左光斗浑身缟素,问道:“你这一身素服是-- &34; 

 ”大行皇帝晏驾了,如今是太子即位,他奉先帝遗诏,急召两位老前辈入京就职,晚辈这就开读圣旨。“左斗光道。 

 ”且慢,“赵南星说:”你把大意讲讲就行了!&34; 

 “也是,”左光斗说:“邹前辈召拜大理卿,赵前辈出任刑部右侍郎,请两位这就走马上任。 &34; 

 那姓邹的自然就是名闻天下的邹元标了,他扫视一下那个丰神俊朗、五十出头的游伴,然后皱起了眉头,说: 

 ”我们都老朽了,已是日薄西山;倒是这位孙礼部正值盛年,慷慨有节,为何不见起用?&34; 

 左光斗又拜揖道: 

 “孙大人很快也会起用的,如今正人君子陆续回朝,大家不会忘了孙大人的高风亮节的!&34; 

 这位孙大人,名曰孙慎行,原为主持礼部的右侍郎,万历四十二年,因见朝政日非,挂冠退居林下。此刻见邹元标提起他的事,便道: 

 ”孙某有啥高风亮节?若要再起用高风亮节之人,眼前倒有一人!&34; 

 他说到这里,便向那道士走去,说: 

 “老道士,在下若非看走眼了,你便是那个冯佥事!哈哈,原来冯佥事还活着,传闻全是虚言。 &34; 

 老道士一愣,继而皱起了眉头: 

 ”那冯应京确然死了,你真的看走眼了!&34; 

 他想了想,又继续说道: 

 “不过,那冯应京虽死,却留下了这几句遗言,不知各位想不想听?&34;&34;既有遗言,自当洗耳恭听!“孙慎行笑道。老道士沉吟了半晌才说: 

 ”冯佥事到了诏狱,才知道皇帝总共派了三十个矿监和税使,分赴全国各地收税,而每个监使都带上了上百名宦官和数百锦衣卫。他们每到一处,立即化整为零,分成数十个小组,吸收一群当地流氓无赖,到州县设点,专事敲剥。似此跨州连郡,结成--张大网,全国都陷在网罗之中,百姓都成了鱼鳖。他们打着圣旨,公然抢劫,横冲直撞,视地方政府为无物,肆行无忌。凡出面干预的官员,不是投入诏狱,便是就地罢免,有的竟被当场打死。难友们在狱中交流了各地情况,这才发现:所谓&39;北京&39;、南京&39;的朝廷都是虚设的,真正在运转、统治国家的是“第三个朝廷&39;! &34; 

 7 

 ”第三个朝廷?“有人怀疑。 

 ”第三个朝廷!“有人惊叹。 

 ”第三个朝廷。“有人摇头。 

 这时,那白衣少年将白衣青年拉到一旁,狡黠地说:”这位大哥,你我先就穿好了素服,算是有先见之明,是不是?&34; 

 这话倒叫人难以应付,若答“是”,那岂非有意咒万历帝早死早好,不免落个“大逆不道”;若说“非”,却是拍万历帝的马屁,而这个皇帝那是当真早就该死了,拍这种昏君的马屁,自己的人品未免太也差劲了。但白衣青年何等敏捷,这话终是难不倒他。 

 “你说是,就依了你。”但听他言道。 

 “不不,大哥过奖了!其实你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穿素服的,算是&39;大明&39;;小弟则是歪打正着,碰巧而已,只能算是”小明&39;!“那白衣少年不待对方反诘,又紧追不舍的问:&34;你既然是&39;大明&39;,自然能回答我的疑问:你以为到底有没有&39;第三朝廷&39;?如果有,这朝廷又设在哪里?&34; 

 这连珠成串的问题怎好回答,即便要作答,一时也如何说得明白?于是他举起手指,往邹元标、赵南星、孙慎行那些人一指,悄声道: 

 “先听听前辈的说法如何?&34; 

 少年装个鬼脸,对青年说: 

 ”你很鬼!这是四两拨千斤。 &34; 

 便在这时,孙慎行果然说道: 

 “何来&39;第三朝廷&39;?无非是一小撮阁人横行一时罢了,但将他们当成一个朝廷,未免言过其实!&34; 

 ”太祖铭牌于官门:内臣不得干预政事,干预者斩。可见“太监于政&39;乃是非法,既是非法便不能长久!”邹元标也道, 

 “现在虽是夜色笼罩四野,明日必定曙光普照大地。道长,你未免太过灰心了!”赵南星又说。 

 左光斗更是豪情满怀,慨然道: 

 “大家看,江上白帆点点顺流而下,那是矿监们知道时局有变,灰溜溜回朝去了。值此大好时机,大丈夫自当奋然而起,摧枯拉朽,重兴明室,让老百姓过些好日子!请前辈这就回去,作好准备,早日上京就职!&34; 

 ”且慢!“白衣少年尖起嗓子,突然说道:”你们当官的高论都发表过了,可是我这位白衣大哥还有要紧的话要说。虽说诸位乃东林耆宿,天下高贤;但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比如说,大行皇帝驾崩一事,你们先前谁也没预料到,是不是?但我这位大哥却早已料到,你们看,他这一身素服就是明证!他不仅自己身穿素服,也叫小弟赶紧买套素服穿上。他说,七月二十一日早晨,天上有颗灾星奔袭太阳,肯定国有大丧,所以,第二天他就浑身编素了。请问钦差大人,大行皇帝可是二十一日宾天的?&34;&34;不差,正是二十一日:“左光斗确认道。 

 这么一来,众人全瞪大了眼睛,望着白衣青年;而此刻的他,心里只想狠狠地咬少年一口这才解恨! 

 而少年则对着白衣青年古怪地笑道: 

 ”大哥,你又何必深藏不露?快将你的精辟见解说出来呀,别扭捏作态了,在老前辈面前躲躲闪闪,那才叫失礼呢!&34; 

 便这几句话,那少年将白衣青年的退路封死了。那青年于瞬间被白衣少年高举在云端,心中虽有一点飘飘然,但立即感到一种“失重”的潜在危险,在儒林耆宿众目睽睽之下,似乎不说几句,当真是混不过去了,只是这“几句”却实在不好说了 

 “说吧!”邹元标捋着胡子鼓励道 

 其它人的目光中,也含有这种意味, 

 就白衣青年而言,众人的鼓励全都变成了鞭策。他终于深深吸了口气,道: 

 “请原谅晚生在此放胆妄言了!这”第三朝廷“,我想是有的。尽管它对我来说,十分陌生,但想来它的势力比”东林党人“要大得多,说它不过是几个阁人而已,非但盲目,也十分危险。十年前,朝中正人君子几乎全军皆墨,那是败在谁的手里?若说是万历帝--时失误所致,那是皮相之见;但归根结底,这场大败仍然是由于万历帝的失误。他一手造成了十万阁人,让十万人家变成残疾家庭,还要令人绝子绝孙,而后又将这十万残疾之人放在内官,生活在帝王的身边。此外,又加上九千守活寡的宫女,这会导致什么恶果?许多恶果早已陆续出现,晚生以为将要出现的结果必定更加可怕!前辈们一心报国,实是万世楷模;但如无视强敌,毫无戒备,便贸然上阵,那即无异是暴虎凭河!&34; 

 那青年说到这里突然住口,似有悔意,对这些名重天下的大贤大备,能用这种口气说话吗?岂非大大失礼?想到这里,他便对白衣少年瞪了一眼,怨道: 

 “都是你这小子害了我!我在前辈面前如此无状,都是你这小鬼激出来的!&34; 

 8 

 为天下师数十年的邹无标、赵南星等人,今日被一年轻后辈教训,当真心里不好受用,有些话自然听不进去;但仅听进的半数话语,也不免为震动,因此心中暗暗决定暂时推迟上京的日程。 

 左光斗听了,心中不免有点恼火,他见几个前辈不子责怪,自是不好发作,但想了一想,依然还是上前问那白衣青年: 

 ”阁下尊姓大名?&34; 

 “在下王风,穷以终生不仕自命,这&39;阁下&39;的尊称还是免了!&34; 

 ”你又是谁?“左光斗又问白衣少年。 

 ”我叫黄宗羲。“他对自己胡搅蛮缠颇感不安,此刻被钦差一问,便有些不自在了。 

 道士身旁那个青衣少年,对王风与黄宗羲颇有好感,一直想同他们交谈,却无合适机会,此刻正好有个契机,便插话道: 

 ”这两个人的名字,钦差大人可要牢记了。他俩能提前为大明王朝带孝,堪称远见卓识,独具“慧眼”。大人回朝务必奏明新君,如果宫中有啥丧事,不妨火牌召这两个白衣进宫,凡哭丧的事由,概由这二位兄台包了,定办得尽善尽美。 &34; 

 青衣少年说到这里,突然觉得这些话语绝非他的本意,他原本的心意是要表达诸多倾慕之情,怎么一说出口,竟然化作讥讽与揶揄?一觉不妥,即此打住。但已迟了,王风吃惊地望着青衣少年,忽又顾视身旁的黄宗羲,叹道: 

 “我今日算栽到家了,而且是栽在两个小鬼手里!小兄弟,我王风什么地方得罪了你们。 &34; 

 宗羲急切地打断道: 

 ”王大哥不能把我与她相提并论,你没看出来吗?她才不是&39;小兄弟&39;! &34; 

 “你才是假的。”青衣急急反驳,她果然露出娘娘腔,一急,声调嗓门不免露了天机。 

 众人一留意,全都看出青衣是个少女。 

 孙慎行似乎特别关切道士父女俩,叹道: 

 “在这乱世,你们一老一少偏要闯荡江湖,当真危险之极!&34; 

 王风这才重新瞧那青衣少女一眼,觉得她的眉宇间英气勃勃,似是身怀绝技之人,当即又望了孙慎行一眼,暗忖:危险的恐非是她父女,只怕是你孙大人了! 

 老道士忽然哈哈大笑,然后道: 

 ”今日有两人狼狈不堪,一个是那南京礼部侍郎魏广微,他已经悄悄地开溜了;另一个。 &34; 

 “是谁?”孙慎行、赵南星与邹元标竟异口同声,且有不安之意。 

 老道士手抚青衣少女乌溜溜的发丝,笑道: 

 “这另一个自然便是老朽的女儿了。” 

 “爹!”青衣少女索性撒娇起来,却不忘偷觑一下两个 

 白衣人。 

 老道士则轻拍少年黄宗羲的肩背,亲切地说: 

 “小兄弟,你是单身外出吗?&34; 

 ”果能单身出游,就太妙了!“黄宗羲叹道。 

 这时,一个中年汉子匆促地跑上楼来,直奔少年黄宗羲跟前,气急败坏地说:&34;公子,不好了。 &34;“是。 文秉失踪了!&34;”文秉是谁?“众人问道。 

 ”他是文征明的玄孙,我家公子的学友。“那中年人说。 

 ”可是同黄公子一样浑身白衣,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?“左光斗问。 

 中年汉子瞪大双眼,满怀希望地望着左光斗,急急地问: 

 ”你看到了?他在哪里?&34; 

 左光斗摇摇头,轻声叹道: 

 “糟了!刚才江边两个没有胡子的大汉,架着一个白胖可爱的孩子,我觉有点可疑,立马观望;却闻其中一个汉子狠摔那孩子一个巴掌,训道:你跑!你跑!看你以后还敢到处乱跑!接着,两人迅速地把那孩子架到船上,船也立即驶向江心。 &34; 

 定是被陈奉一伙宦官抓去紫禁城当小黄门了!”老道士叹道。 

 “若是如此,文征明当真要无后了!”孙慎行说。“若是被陈奉一伙人抓上船,定要取路漕运还京。”王风道,他又向黄宗羲招呼:“小兄弟,你们先在此地继续寻找文秉,我这就赶到淮河水上拦住他们。 &34; 

 ”你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,怎能挡住那伙强人。“那青衣少女禁不住插嘴道。 

 ”世间有许多事是使势不使力的,实不相瞒,家严奉旨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,每一艘船都可以检查!“王风满有把握地地微笑道。 

 ”原来你是王惟理的公子!“邹元标叹道。 

 ”侄儿无状,日后自当陪礼!“王风当即作揖道,说罢,急急下楼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