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

第8章 密使出击

 王威带着林安及几个随从,一清早就出城去了。刘文静募来的军队全部在城外的“兴国寺”安营,王威是奉李渊之命来调查有关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事件的。他明明知道,刘弘基、长孙顺德早就躲起来了,来也是白来,但不来又不行,没法向李渊交代。但王威也不是无能之辈,他带林安来,自有他的目的,他想,刘文静是文官,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不在,部队必将乱成一团,这样,他就把林安留下来训练军队,趁机把这支队伍的指挥权夺过来。 

 战乱加上春旱,田野一片荒芜。要是往年,这时的田野,已是一片翠绿。路上野兔乱窜。现在不要说是野兔,就是野狗、野猫、野猪、连蛇鼠都被饥民吃光了。人一饿起来,比老虎还要凶。 

 道路坎坷不平,走过一匹马便会扬起一阵灰尘。不时有饥民走过,一身褴褛,一脸菜色,更可怜的是小孩和老人,全都瘦得皮包骨,路边还不时地会看到无人收埋的死尸。王威越走心情越沉重,天下已经糟到这种地步! 

 更糟的是,没有几个人真正想为皇上分忧,连李渊这样的封疆大吏、朝廷重臣、皇亲国戚都靠不住了,皇皇上还能靠谁呢?像我王威这样的忠臣还剩下几个?偌大的太原城,有几个是皇上的忠臣?高将军虽然忠勇,却有勇而无谋,且太近女色。其余的,李渊不用说,就是裴寂、唐俭、武士、刘政会也没有一个真正靠得住的,更不用说刘文静了,眼下只有一个刘世龙还算可以,可惜他的官职低微。 

 骑在马上的王威,觉得自己的肩上沉甸甸的。与王威相比,林安显得轻松得多,他没想那么多,只知道王威将军要他做好接管新兵的准备,他心里暗暗高兴。他在王府虽然受到重用,但毕竟是听人使唤,他渴望着使唤别人,领导别人,指挥别人。昨晚,他想象着坐在军帐中发号施令的情形,乐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觉。 

 林安的马蹄扬起的灰尘要比王威高得多。开始,王威沉浸在自己的心思当中,并没有注意到林安的情绪,一直到灰尘蒙住了眼睛时,才感到有些反常。他侧过脸来看了一下林安,林安立即意识到自己有点得意忘形了,掩饰地说: 

 “大人,今天天气真好。” 

 “好什么,一个春天没下雨,还好?\" 

 王威没好气地说,吓得林安不敢再吭声。 

 就这样,一伙人死气沉沉地走着。马蹄杂乱地踏在毫无生气的大地上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 

 他们依稀听到一阵雷声,在远远的天边滚动着。这下可好了,要下雨了,王威想。可是仔细一听,却又不像雷声,倒像有人在纳喊,在怒吼。 

 “你们听,雷响了,要下雨了。”王威说。 

 他这么说的时候,实际上已经听出那不是雷声,是纳喊。他只是想给自己一个希望。他知道,如果是纳喊的话,那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纳喊,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。 

 他的部下没有一个吭声的,因为他们都已听出那不是雷声,是人声,但谁也不想说出与上司不同的意见来。 

 在山脚拐了一道弯,他们便看到一片灰蒙蒙的天空。 

 兴国寺到了。 

 这是一座依山而立的大寺庙,庙前有一片巨大的广场,当初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,就是做道场、放焰火也不需要这么大的地方。 

 晋阳令刘文静正与一帮人降阶相迎。 

 林安看到走在刘文静身边的两个人,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,这不正是刘弘基和长孙顺德吗?他们居然敢明目张胆地来迎接我们,难道不怕死? 

 刘文静长揖道: 

 “王将军远道而来,有失远迎,失敬失敬!\" 

 ”哪里,哪里,刘大人辛苦了。“王威回礼道,他并不认识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二人,但他听到林安轻轻地“啊”了一声,又神色异常,便知道情况有变,但他还是能够沉住气,而且一脸堆笑。 

 “王将军是副留守大人,今天正好来看看新招募军队的操练,王将军是身经百战的将军,一定要不吝赐教。”刘文静说。 

 “难道刘大人不知道本官今天是来干什么的吗?”王威感到奇怪地问。 

 “不是来视察的吗?”刘文静说。并转头对站在一边的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两人吩咐道:“请二位将军展开队列,就教于王将军。” 

 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二人立即策马而去,随着两声巨吼,广场上的两块方阵迅速展开,顿时扬起一片尘土。随着各种旗号,队形不断变化,伴之以喊杀声和脚步声,甚为壮观。 

 “左边的那个就是刘弘基,右边的是长孙顺德。”林安在王威的耳边小声说。 

 王威不动声色地点点头。 

 刘文静在一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。那天李渊把他叫去,告诉他王威要调查刘弘基、长孙顺德的事,无非是想让他有所准备,让他们二人先躲一躲。而他与李世民商量的结果是再以“上屋抽梯”之计,让矛盾激化,把李渊逼上去。 

 “这队列王将军以为如何?”刘文静说。 

 “队列是不错的,只是指挥队列的人不对。”王威说。 

 “难道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二位将军指挥有什么失误吗?”刘文静故作惊讶说。 

 “难道刘大人不知道刘弘基,长孙顺德二人是朝廷的钦犯吗?”王威冷笑一声说。 

 “这么说,连我刘文静也没有资格坐在这里了。”刘文静站起来,好像马上就要走的样子。 

 “你是我们同意让你出来将功赎罪的,他们另当别论。” 

 “我刘文静也是朝廷钦犯,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。” 

 王威只好抬出李渊,说: 

 “我是奉留守大人李渊之命来调查此事的。我必须把他们二人带回去,让留守大人处置。” 

 “如今正在用人之际,如果要处置,连我也一起处置吧!\" 

 正说着,操练结束,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二人回到指挥台上,他们双手一揖,同声道: 

 ”操练完毕,请王大人指教!\" 

 “来人,把朝廷钦犯刘弘基、长孙顺德给我绑起来!”王威大喝一声。 

 刘文静一个箭步跳到他们的面前,昂首道: 

 “连我也一起绑了!\" 

 林安走上前,果真就要绑人。 

 ”刘大人不能走!“突然听得台下有人高喊。接着便是一片“刘大人不能走”的喊声,惊天动地。 

 王威一看,四周都是刘文静的人,他们几个在这里,简直就像群鸡中的几只蟋蟀,一下子就会被吃得精光。 

 “刘大人,我可是奉李渊李大人之命而来的。”王威色厉内荏地说。 

 “王将军是钦命副留守,就是没有李大人之命,王将军也可以将我等解京问罪啊!”刘文静寸步不让。 

 这一下,王威有点害怕了。莫非他们已经商量好了,就要起事了,莫非他们要用他王威来祭旗,莫非这一切都是李渊早已设好的圈套?唉,我王威一世精明,却一时糊涂,竟会上如此大当,落得个不明不白死去的下场。圣上啊圣上,我王威愧对您的重托啊! 

 然而,王威并不是胆小鬼,他并没有被完全吓住,他的脑筋一转,给自己找了一个下台阶,说: 

 “话虽这么说,但诚如刘大人所言,如今正在用人之际,不用说刘大人,就是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二位将军,既然有立功赎罪的表现,朝廷也未必就会深究他们以前的罪过。只是留守大人有命,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已。” 

 “那就请王将军回去代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二人向李大人求个情,让他们戴罪立功,为朝廷效力。”刘文静这才说道。 

 “那也只好这样了。”王威说。刘文静给刘弘基、长孙顺德两人使了个眼色,两人齐声道: 

 “谢王大人恩典。” 

 “免了。”王威恨恨地说。 

 刘文静一定要留王将军小住几日,又要设宴为他洗尘。王威哪里能够待得住?他说李大人一定要他及早回城禀报,而且还有军机大事要商量,非回去不可。刘文静只好把他们送到路口。 

 好个李渊,我非把你奏倒不可!王威在马上这么想着。 

 一阵春风吹来,他不禁打了一个冷颤。原来,他刚才吓出了一身冷汗,内衣紧紧地贴在身上。他看看左右,每个人都还没有喘过气来,包括林安,个个吓得脸色铁青。 

 李渊一早就坐在案前写信。 

 自从沓玉走后,换了几个贴身丫鬟,李渊都不满意,不是长相不顺眼,就是不伶俐,像个提线木偶,提一下才动一下,不像沓玉,你还没想到,她就为你做好了。你想写字,无意中看了一眼砚台,她便替你磨了墨、润了笔、摆好了纸张。写好了,她还会娇声娇气地来为你誊清,她的字体学得和他一模一样。做事做累了,她便说,老爷,下一盘棋吧,换换脑子。 

 “这贱人,居然想暗算老夫!\" 

 李渊突然拍案而起。胡标怎么还没有把她杀了?非杀不可!千刀万剐也不能解我心头之恨! 

 李渊烦躁不安地在卧室来回走动,一个丫鬟端茶进来,她没想到老爷会突然这样走来走去的,本以为他还坐在案边写字。她刚刚走到门边,就与李渊撞了个满怀,茶水洒了老爷一身,丫鬟吓得跪在地上发抖。 

 ”滚!“李渊大声吼道。 

 丫鬟颤颤抖抖地收拾地上的碎杯子,起身向门外走去。 

 ”回来,“李渊的口气变得温和了许多:”不关你的事,再换一杯茶来吧。“ 

 ”谢老爷。“ 

 丫鬟如绝处逢生,风一样地溜出房间。 

 等丫鬟再送茶来的时候,李渊已经心平气和地坐在案边写信。 

 李渊今天一共写了三封信,其中两封分别给河东和长安,让李建成、李元吉、柴绍速带家眷到太原会合。另一封是写给突厥始毕可汗的。 

 前两封信写得很顺手,虽然不是普通的家书,但意思说明白了,没有一个会不照办的。可是给始毕的信就不那么容易了,事关成败大局,他不得不慎之又慎。 

 要不要给始毕写这封信,他考虑了很久。 

 突厥虽为蛮夷之族,却据有辽阔的漠北草原,不可轻取而胜。始毕乃势利小人,胸无大志,频频犯边无非是想掠取财物、妇女,并无占据领土的野心。既不可常胜之,又要常防之,实在是够累人的。唯一的办法是给他一点利益,以安抚他的贪欲,利不可太小,小了动不了他的心;利也不可太大,大了会助长他的贪婪。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食饵。 

 当然,最好的办法是军事上消灭它、制伏它,但这是以后的事情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始毕不来捣乱,不但不来捣乱,还要为我所用。 

 所以这封信很难写,李渊写了撕,撕了写,这已经是第四稿。 

 李渊终于把信写完了,这一次写得比较顺手,一气呵成,自己读一遍,也还满意,特别是这一段,他觉得既说得很得体,不失身分,又达到目的;既有原则,又有策略: 

 贵军何所闻而来,何所见而去?自来自去,岂非天意!我知天意,故不追赶。汝等如知天意,亦应同我所为。当今隋国大乱,苍生穷困。如不解救,上苍必责。我今大举义兵,欲使天下安宁。远迎皇上还都,恢复与突厥之和亲,如同开皇之时,岂非千古盛事。如今可汗虽与皇上不睦,但可汗岂可忘高祖之恩!若听我言,不侵我百姓,助我征战,子女玉帛,可汗可得;如只通好,而不劳兵马相助,亦任可汗所择。 

 写了内容,又写信封,最后署“太原李渊启”,他写到“渊”处,笔顿了顿,还是写上“启”字。 

 这封信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,送到始毕可汗手里。北部边疆能安定,事情也就好办了。但是让谁去呢?正想着,报说“裴寂大人到”,他站起来,裴寂已经走到房门口了。 

 裴寂是来说服李渊赶快起兵的。他被刘文静说得实在有点紧张。刘文静一出狱就找他,对他说: 

 “先发制人,后发则受制于人,你为何不劝唐公早日起兵,却一再拖延?况且你身为宫监,却用宫女私侍他人,罪在不赦,你死也就算了,为何要误唐公呢?\" 

 他想,刘文静虽然说得不好听,但不无道理,他既然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李氏家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,为什么不加紧促进李渊起兵,以成帝业?自己不也可以早日得到荣华富贵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