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章 医馆正式开业

王先生还告诉孩子们,学得好的,将来有机会被推荐到更大的城镇,甚至去大宋学习更精深的知识。

 这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不少孩子心中激起了向往的涟漪。

 如果说学堂是播撒文明的种子,那么紧随其后的医疗政策,就是实实在在的牧民救星,其带来的震撼,比那些新奇货物更加强烈。

 在集市的另一头,几顶更大的帐篷连在了一起,上面悬挂着醒目的红色十字标志(这是都护府引入的简易医疗标识,告诉牧民们这里是看病的地方)。

 这里就是都护府设立的临时医馆。坐诊的不是部落里跳大神的萨满,而是几位穿着干净利落白大褂的杨家军军医。

 这些军医可不简单!他们不仅像大宋内陆的郎中一样,懂得看舌苔、把脉象,会开草药方子。

 更重要的是,他们掌握着一种近乎“神迹”的医术!这一切,都源于杨建国从系统商城里,兑换出了大量的现代药品和基础医疗知识。

 并且灌输给了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军医。所以,他们能熟练使用很多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的“灵丹妙药”。

 像是什么能快速退烧的“扑热息痛”片、能对付伤口红肿发炎和各种体内炎症的“磺胺”药和“阿莫西林”胶囊、能止住钻心疼痛的“布洛芬”、能让拉肚子立刻好转的“蒙脱石散”……

 这些现代药品可不是闹的,虽然名字听着古怪,可效果那是真叫一个“立竿见影”!

 这还不算,军医们还会一种更吓人的本事——打点滴!也就是静脉输液。

 牧民们早就听说杨家军的军医会很多神奇又有些可怕的治疗方法。

 他们有一种透明的软管,一头连着亮晶晶的针头,一头连着挂在木架上的玻璃瓶子,瓶子里装着清澈的药水。

 他们能把针头扎进人的血管里,让药水直接流进身体!这在牧民看来,简直有些可怕。

 甚至,对于一些简单的皮外伤、脓疮,他们还能做小手术!

 会用一种叫“酒精”的烈酒清洗伤口,然后用雪亮的小刀和剪刀切开脓包、清除腐肉,再用一种像蜘蛛丝一样细的线把伤口缝起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