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第190章 春城事业(七)
春城春节庙会,是一幅充满滇地风情与时代印记的民间画卷。尽管此时华夏正处内忧外患之际,但这座西南边陲古城仍以特有的生命力延续着传统年俗。
近日楼一带的主街搭起竹木彩棚,悬挂着手工扎制的滇式灯笼,棉纸糊面绘有山茶花、孔雀纹样。
商铺门前贴着木版年画,除常见的门神、财神外,还有滇省特有的"阿嵯耶观音"甲马纸。
小贩推着鸡公车叫卖松枝、甘蔗——当地人以甘蔗倚门,取"渐入佳境"之意。
文庙直街摆满彝族铜器摊,乌铜走银的烟盒、酒具在阳光下泛着暗光。来自滇西的马帮商人兜售鹤庆火腿、大理乳扇,与汉族的年糕、饵块相映成趣。最引人驻足的是"春棚":露天戏台用松枝扎牌坊,艺人们唱着滇剧《杨家将》,帮腔的滇胡声穿透爆竹的硝烟。
金马坊下有"踩高跷扮佤王"的表演,舞者戴着木刻牛头面具,腰间系响铃。孩童们围着糖画摊,看艺人以红糖浇出鸡枞菌、金马碧鸡的造型。
翠湖边有人放飞"孔明灯",灯面写着"驱瘴疠保平安"的祈愿——这年滇中恰逢旱灾,不少灯笼上还画着求雨的符咒。
偶见穿中山装的青年学生散发《救亡月刊》,庙墙贴着"抵制日货"的标语。西洋镜摊前挤着看"淞沪抗战"照片的人们,镜头里的硝烟与庙会的香火形成微妙对照。
马市口新开的广味茶楼里,留声机放着《梅花三弄》,与街面白族调子的对歌交织回响。
这场庙会如同滇池泛起的微波,既倒映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色,又折射着大时代的风云变幻。
老春城人用米线碗里的热气呵化严冬,在接祖送神的香烛中,倔强地守护着属于边城的年味。
宋志忙的只是在初七,陪着奶奶、母亲、姐姐和宋温馨等人,逛了西坝东岳庙会。今天的文庙庙会,也是晚上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看灯会,这也是春城年节的高潮,而晚上在家里吃了饺子和汤圆,这也是难得的偷懒,之后,又投入了忙碌的各项春城事业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