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
第219章 白银狂潮(第2页)

 外流主体主要是外资银行(如汇丰)、投机客及买办通过公开运输和秘密偷运将白银转移至米国。至1935年,华夏白银外流总量达21亿盎司,沪上库存白银减少50%。

 1934年沪上证券市场经历的所谓“繁荣”,实际上是一种短暂、投机性强且充满风险的市场活跃期,是一种虚假繁荣,宋志知道很快在1935年演变成金融危机(白银风潮)。

 主要原因就是米国《白银收购法案》的刺激(核心驱动因素),该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高价收购白银,并将其纳入货币储备。导致全球白银价格(包括在华夏的价格)大幅飙升。

 沪上作为华夏的金融中心,大量白银(尤其是银行和投机者手中的白银)在出口前汇集于此,等待机会运出。这造成了市场上短期流动性似乎非常充沛的假象。

 华夏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整顿与有限监管,公债市场的相对活跃(资金“避风港”),华夏民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,持续大量发行公债,公债被认为有政府信用(尽管不高)背书,且通常有稳定的利息回报(虽然常被拖欠)。

 在白银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压力增大(如通缩、工商萧条)和政局不稳的背景下,一部分资金(尤其是银行资金)将购买公债视为相对安全的投资(或投机)选择。公债交易的活跃间接支撑了整个证券市场的交易氛围。

 租界地产证券的投机狂热成为经济泡沫核心。这是1934年上半年沪上证券市场“繁荣”最显着的特征。

 沪上公共租界和高卢租界的地产被普遍认为具有长期价值,因为租界提供了当时华夏少有的政治稳定和相对安全的环境。

 银行大量接受租界道契(土地凭证)作为抵押品发放贷款,在白银外流预期下,地产被看作对抗潜在通胀或货币贬值的“硬资产”。

 这些因素叠加投机心理,导致租界地产公司的股票和相关债券价格被疯狂炒作,严重脱离其实际盈利能力和资产价值,形成了巨大的地产证券泡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