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第224章 华北事变
1935年的华北事变是倭国继九一八事变后,为蚕食华北地区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的总称,标志着倭国对华夏侵略从“武力鲸吞”转向“渐进蚕食”策略的实施。
倭国在1933年《塘沽协定》后,企图通过“华北分离”政策,效仿伪满洲国模式,利用汉奸制造“自治”假象,逐步控制华北。
1935年1月,倭国制造“察东事件”,迫使华夏蓝党政府承认沽源以东为“非武装区”。
5月至6月,倭寇借“冀省事件”和“张北事件”,胁迫华夏蓝党政府签订《何梅协定》(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)和《秦土协定》(秦德纯与土肥原贤二),取消冀省、察哈尔的蓝党党部等主权机构,两省主权大部丧失。
倭国策动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“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”(后改称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”),开展华北五省自治运动,公开分裂华北。
12月,华夏蓝党政府妥协成立“冀察政务委员会”(宋哲元任委员长),名义上隶属华夏蓝党政府,实则迎合倭国“特殊化”要求。
倭国目标是迫使河北、察哈尔等华北五省(冀、察、绥、晋、鲁)脱离中国,实现“特殊化”。
华北事变使华夏主权进一步沦丧,舆论疾呼“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”,激发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。
1935年12月9日,燕京学生发起示威游行,提出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等口号,爆发了一二?九运动,运动迅速席卷全国,推动抗倭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。
红党在瓦窑堡会议(1935年12月)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,响应共产国际号召,标志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。
华北事变暴露了倭国侵华的野心,也揭露了华夏蓝党政府的妥协退让,成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标志性事件。
它直接促成了国内政治力量的重新整合,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