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第226章 飞机计划(第2页)
在欧洲战场共投放58万吨炸弹,是战略轰炸的中坚力量,体现了远程打击的核心力量,总产量12,731架,由波音公司制造。
B-24“解放者”,产量更高(18,482架),航程更远,与B-17共同组成史上最大轰炸机群。制造商为综合-伏尔提公司(后并入洛克希德?马丁)。
B-29“超级堡垒”,二战最先进轰炸机,航程5,660公里,载弹量9,000千克,曾执行原子弹投掷任务。威奇托工厂生产了1,769架(占总产量44%)。
p-51“野马”,活塞式战斗机巅峰之作,航程3,380公里,可全程护航轰炸机至柏林。欧洲战场击落敌机4,950架,被誉为“歼击机之王”。
产量15,575架,由北美航空公司制造(后并入波音)。p-47“雷电”,产量15,636架,共和航空公司制造,以坚固耐用着称。
这两款战斗机,为同盟国抢夺了制空权与护航优势,后期上喷气式技术上,美国因工业规模优势仍以活塞机主导战场,同时为战后喷气技术奠定基础。
二战期间,米国政府投资172亿美元建立2,000多家军工企业,战时经济管理避免通货膨胀。
航空工业从年产1万架提升至5万架以上。仅威奇托市就生产25,800架军机,包括B-29和教练机。全美飞机总产量超30万架,如p-40(13,738架)、f4u“海盗”(12,571架)等。
米国二战期间的航空优势不仅源于技术突破,更依赖其无与伦比的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,为盟军胜利提供了决定性支持。
这也是宋志知道目前对华夏最有优势的是普鲁士技术,但是未来米国的军援这把大杀器,可是在二战期间,无往而不利,不花钱、数量多而技术更先进,还战争前期,可接重不上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