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第226章 飞机计划
想到普鲁士空军今年正式成立,克虏伯等企业已经转向军工生产,年产量达4760架,投产60个飞机厂,并通过滑翔机俱乐部培养飞行员,并与毛熊合作(《拉帕洛协定》),在莫斯科设厂并培训飞行员(1926-1933年),为未来空军储备人才。
提到飞行员,还要给王海立和祈安打电报,先引进普鲁士和米国的教练机,在沐春职业培训学校,成立飞行员训练班,先从理论学起,还有飞行教员和成立飞行俱乐部,这些都需要考虑,工作真是忙不完啊!
说到米国飞机制造技术,这个时候真是不够看。只有1932年推出p26战斗机(速度快、操控灵活)和波音247运输机(飞行高度达8200米),展现了技术突破。
直到1939年,米国军用飞机年交付量仅900架,1940年增至约2000架,远低于战时峰值。
此时的米国陆军航空队规模较小,仅有约1700架飞机和不足2万名官兵。
直到米国那个坐在轮椅上的总统,自1938年起推动军备扩张,要求海军造舰项目增加20%,并计划装备架飞机以应对轴心国威胁。
总统特别强调空中力量的建设,认为地面部队的威慑力不足。
米国唯一的优势,就是民间飞行员群体(近8万人),民间建立了各种飞行俱乐部,为后续快速扩充提供了潜在人力。
但是宋志可是知道,二战期间,米国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和技术创新,在航空领域无论是先进技术、生产型号,还是生产质量等,取得了显着领先地位,最关键是靠着远离战场的优势,未给交战国提供军援,这才是宋志的着眼点。
比如B-17“空中堡垒”,作为主力战略轰炸机,全金属四发设计,最大航程3,218公里,载弹量7,900千克,配备13挺机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