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第241章 津门秋季
1935年6月津门恢复为华夏蓝党政府行政院直辖特别市,结束了此前作为冀省省会的时期。
这一变化强化了其作为北方门户的独立地位,但同时也面临倭寇势力渗透的压力——同年7月签订的《何梅协定》,迫使华夏政府军队撤出冀省,为倭军后续侵略埋下伏笔。
经济深受倭国的挤压,民族工业正在挣扎,而南开大学学者张彭春赴苏联考察文化,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8月首演话剧《雷雨》,推动新文化传播。
而10月秋意渐浓,海河两岸槐树落叶纷飞,租界区西式建筑与老城区中式院落形成鲜明对比。
北宁公园举办过集体婚礼的礼堂仍可见新人身影,而学生群体正酝酿响应北平"一二?九"运动的抗议活动。
张园建筑于10月前后被拆除,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——以火车站、码头为枢纽,工业区与工人聚居区相互交织。
宋志面前的就是津门港,作为北方重要贸易枢纽,是传统码头与新兴设施并存。
主码头仍以木质结构为主,依赖人工装卸,但已出现少量混凝土堤岸和简易吊装设备。港口水深不足2米,仅能停泊万吨级以下船舶。
很多区域可见倭国为后续建设准备的混凝土预制件厂雏形。
海河作为主要航道连接渤海,但泥沙淤积严重,冬季易结冰。
三岔河口作为漕运历史核心区,仍承担内河船舶集散功能。
此时的津门运输船舶,主要以中式帆船、小型蒸汽货轮为主,偶见外国商船。
码头工人使用手钩、垫肩等工具进行人力装卸,年吞吐量不足百万吨。
出口的货物,主要以出口以华北地区的农产品(如棉花、粮食)、手工业品为主;进口则包括工业设备、纺织品等,反映半殖民地经济特征。
看着码头工人身着破棉袄,依靠“勾头、垫肩、破棉袄”三件宝在恶劣条件下作业,劳动强度极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