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
第240章 津门寓公

津门有一个异于其他大城市不同的是,津门因政治避居与安全庇护,住着众多遗老遗少和政客,这些人被称为“寓公”。

 津门各国租界因享有治外法权,成为失势军政要员的避难所。

 1935年前后,寓公群体主要包括两类,一是清亡后拒绝剪辫的遗老遗少(如溥仪及其追随者),二是北洋军阀混战中落败的军政人物(如段祺瑞、黎元洪)。

 他们在租界内虽失去实权,但仍通过密谋试图影响政局,例如溥仪与倭国特务的频繁接触为日后伪满洲国建立埋下伏笔。

 租界巡捕房档案显示,仅王国租界1935年就登记有前国务总理级寓公7人、督军级23人。

 寓公们普遍居住在租界内欧式洋楼中,如原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在英租界31号路(今解放北路)的宅邸设有网球场和西式花园。

 他们的日常生活融合中西习俗:早晨用王国早茶,午后打台球或听京剧堂会,晚间常赴起士林西餐厅参加社交宴会。1

 935年法租界进口香槟酒消费量的60%由寓公群体贡献。

 部分寓公将政治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源。直系军阀孙传芳下野后投资纺织厂,皖系徐树铮创办垦牧公司。

 1935年《大公报》统计,津门租界内由寓公开设的钱庄、银号达47家,占全市同业的三分之一。但投资风险也显而易见——原海军总长刘冠雄因经商失败导致晚年贫病交加。

 寓公群体催生了津门特殊的文化生态。他们资助京剧名角(如梅兰芳)赴津演出,推动书画收藏热潮。

 1935年成立的“城南诗社”聚集了严修、赵元礼等文人寓公,同时,寓公家族联姻形成封闭圈子,如1935年齐燮元续弦书画家华泽愉即属典型。

 这种表面优渥的生活下暗藏危机,倭国特务对抗倭人士(如马占山)持续监视,亲倭派寓公(如郑孝胥)则积极为倭方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