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3章 第二家乡(第2页)
宋志看着远行的货船,船上装着汪智一家人。不出所料,汪帮主娶的那个交际花,自然没有跟随他离开,汪帮主身边留下的还是原来的妻子。
本来有美好前途,可以为宋志制定的长远计划,作出更大贡献的汪帮主,就这样退出了这个平台,也许后悔将伴随着他的余生吧!
宋志没有时间,为汪帮主伤风吹秋,他的内心还是煎熬的,那个多年准备的抗战,已经越来越近了。
1937年3月,滇越铁路的窄轨列车正蜿蜒穿行在红河与南溪河谷之间。
宋志倚着车窗,铁皮车厢随着轨道起伏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,窗外是永远看不腻的云贵高原早春——山桃花刚谢,野樱又缀满枝头,淡粉色的花瓣被蒸汽机车的煤烟熏得微微发灰。
车过白寨大桥时,熟悉的景致突然撞进眼帘:峭壁上那道赭红色的裂痕像极了老家门楣的朱漆剥落痕迹,岩缝里倔强生长的云南松,树冠一律朝东南倾斜,正是每年季风留下的活地图。
几个穿靛蓝土布衣裳的苗族妇人背着竹篓走在山道上,银饰在阳光下忽闪忽闪,恍若当年跟着母亲赶圩时见过的景象。
列车在倮姑站加水时,月台上飘来烤包谷的焦香。小贩用竹夹翻动炭火上的玉米,焦黄处爆开的颗粒像极了故乡稻田里炸开的谷花糖。
突然有彝人的马帮从站外经过,头马脖颈上的铜铃叮当,惊起一群山斑鸠,它们扑棱棱飞过车窗的瞬间,宋志分明看见羽翼下掠过的,是老家祠堂屋檐上同样的天光。
火车上的人更多了,华人已经超过了外国人,可见这几年华夏经济的发展,春城呈贡山工厂区的发展,运来的机械设备、原材料等,运出的各种产品和原材料,带动了沿线各站的发展。
看着道路两旁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和人物,彝族青年牛皮坎肩上缀满了银泡,腰上挂着腰刀;苗族老者竹制烟筒,冒着有些香气的烟雾;花腰傣族少女挑着竹篓,摇摆在村镇之间;爱戴笋壳帽的僾尼人,背着装满物品的背篓;穿奥戴的安南女子,也学会了滇省官话,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发生在宋志的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