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
第275章 沪上战事(六)

(家妻住院已二十天,将储存的陆续发出,已经尽力了,各位书友多多支持吧!)

 说到倭寇的伙食,倭寇军队存在着很多的奇葩习惯。比如倭寇海军伙食显着优异与陆军。

 海军因舰艇储存条件较好且补给优先,伙食远优于陆军。

 潜艇兵甚至能享用牛排、牛舌罐头和白米饭,而陆军士兵往往只能吃掺树皮的饭团

 陆军士兵常抱怨伙食差,特别是在运输船上时,海军提供的食物被形容为"猪食",导致两军士兵经常发生冲突

 海军军官享有西式餐饮服务,用餐时有乐队伴奏和水兵伺候,与士兵伙食形成鲜明对比。即使是海军士官伙食,也令陆军参谋惊叹不已

 战争不同阶段的补给也不断变化。战争初期(1937-1939)倭寇军队能从本土运送大量牛肉、糙米和罐头到华夏战场,伙食质量较高。

 1938年颁布的《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》详细规定了各类食品配给标准。

 在战争中期(1940-1941)倭寇补给开始紧张,但尚能维持基本标准。

 倭寇开发了高热量军用饼干(每块600大卡)和能量棒(奶糖)作为行军干粮。

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(1942-1945),米军潜艇封锁导致海运中断,华夏战场倭寇转向"现地自给"(即抢夺华夏百姓粮食),实行"三光政策"。太平洋岛屿守军则陷入严重饥荒

 当正规补给中断时,倭寇采取了各种极端手段获取食物。

 如抢夺民粮、丛林采集。在东南亚,甚至人肉相食,如在瓜达尔卡纳尔等岛屿,饥饿的倭军出现吃战友尸体和伤员的极端情况,还有用头骨作陷阱捕蟹的骇人行为。

 倭寇军队的后勤补给体系存在严重缺陷,一般采取分散采购和"现地自给"政策,实际上纵容了抢劫行为。

 在华夏战场,倭寇从不支付所谓的"征发"费用。

 而配给优先级,军队优先获得优质粮食,而倭国平民则面临严格配给制,反映了战时倭国"军事优先"的政策导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