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0章 倭国征兵(第2页)
武汉会战后,日本转向“长期持久战略”,通过政治诱降(如近卫声明)配合军事动员,维持战争资源?。
1938年兵力激增反映日本战争机器全速运转,但兵员质量下降、训练不足问题凸显?。
至1945年投降时,日本总兵力达789万,其中1938年的动员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?。
综上,1938年日本征兵动员力度空前,通过降低标准、扩大范围及强化制度实现兵力快速扩张,但伴随严重的兵员质量与后勤问题?。
前期严格的征兵条件,自1938年开始,逐渐下降,倭国各地为了征兵任务,甚至出现了强迫服役的情况。
宋志考虑到倭国这种情况,会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越演越烈,指示倭国的负责人秋山泽等人,将相关人员进入学校、军工和外务相关行业拓展,甚至可以买通征兵人员 进行躲避兵役。
宋志可不想自己培养的人员,去为倭寇打仗,在倭寇军队里,这些人身份很容易暴露。
宋志培养这些人,源于高丽失孤儿童,后才想到了这一层块,主要目的是布局于倭国战后,也让倭寇尝尝战败国的滋味。
全面侵华预示着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了衰退期。此时的征兵对倭国经济的影响深远。
首先是军费开支激增与经济结构失衡。
1938年倭寇直接军费达59.6亿倭元,占国家总支出的76.8%,军费占gdp比例在17%至68.5%之间,其中大藏省数据表明军费占国民收入比例高达68.5%,远超凯恩斯提出的30%安全阈值。
即将爆发的江城会战,单场战役将消耗80亿倭元,相当于全国预算的一半。
军费主要依赖公债和借款(占比97.2%),导致财政赤字持续扩大。
军事工业优先占用钢铁、石油等战略资源,民用工业原料短缺。
1938年倭国出口额下降25%,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出现“剪刀差”。
工业品(如布匹、煤油)涨价100%-200%,而棉花等农产品价格暴跌50%。
军工扩张挤占民用经济空间,1938年工业总产值仅为60亿美元,人均国民收入107美元,不足意太利的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