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0章 倭国征兵(第3页)
其次,我国国内因征兵,产生劳动力短缺与产业衰退。
1938年倭军总兵力从1937年的38万激增至150万,师团数量从17个扩至50多个。
农业和工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被大量征召,纺织厂女工被迫每日工作14小时以维持生产。
农业受影响显着,1938年谷物产量1150.6万吨,但农村劳动力短缺,导致后续减产风险加剧。
1938年2月起在倭寇在高丽推行志愿兵制度,征召400名高丽籍士兵;同期开始强征华夏劳工,仅冀省徐水县一次强征2000人修建军用机场。
倭国国内劳动力缺口催生“以战养战”策略,试图通过掠夺占领区资源缓解压力,但效果有限。
再次,倭国国内民生经济恶化与社会动员。
1938年后,倭国民用物资持续匮乏,倭军罐头食品质量从肉类降级为“连正常人都难以下咽”的替代品。
1938-1945年间物价指数上涨3倍,家庭实际购买力锐减。
倭国内阁通过《国家总动员法》强制控制物价和配给制度,但黑市交易猖獗。
1938年3月颁布《国家总动员法》,将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。工厂转产军需品、强制认购国债、媒体宣传战争储蓄。
普通家庭收入结构变化:大阪纺织女工工资上涨20%,但实际生活水平因通胀下降;军属家庭获得补贴,非军属家庭经济压力加剧。
再者,倭国长期经济影响与局限性。
1938年倭寇gdp约74.9亿美元(本土),军费占比过高导致经济畸形发展。
至1941年,军费占比进一步升至28%,工业产能逐渐被华夏赶超。
战争消耗使倭国丧失国际市场份额,1938年贸易额下降25%,进一步削弱经济韧性。
1938年标志着倭国经济从“短期速胜”幻想转向“长期消耗”困境,江城会战后被迫调整战略,但经济衰退已不可逆转。
所以说1938年倭寇征兵通过军费膨胀、劳动力流失和资源错配三重机制,彻底改变了经济结构,为后续全面崩溃埋下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