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章 黔省基地(第2页)
吴大佬原为金融界人士,曾任《大公报》社长,后转入政界,主黔期间推行多项改革措施。
黔省作为抗战大后方,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。
蓝党在贵州推行征兵政策,黔籍将士在前线英勇作战,先后参与淞沪会战、台儿庄战役等,牺牲惨重。
蓝党内部存在CC系与黄埔系的矛盾,三青团的成立加剧了党团冲突。
黔省作也是如此。出身黔省的何部长、谷司令等掌握军权之人,都安排势力那些东西插手黔省军事,此时的黔省军事与政治势力纷乱。
?黔省采取征集兵源、军民训练、宣传抚慰等措施,虽取得成效,但也存在强征硬夺等弊端。
?1935-1940年,蓝党政府通过土地陈包、调整税率等措施增加田赋收入,改善农民生活。
黔省作为贫困省份,承担繁重的战时经济负担。8年抗战中,黔省征募公债5.78亿元,征集粮食1242万石(约74.5万吨),平均每人贡献粮食1.2石。
1940年军粮采购率仅为22%,可见战时物资调配的困难。
?抗战期间,黔省工厂数量从1937年的55家增至1947年的154家,鼎盛时期达300余家,包括军工、酒精、橡胶等产业。例如,桐梓41兵工厂员工超3800人,生产大量军需品。
尤其是沐春公司设立的工业区,包含了军械、弹药、化肥、水泥、药品等工厂,不吸引了大量的用工,更主要的是刺激了黔省的经济。
这也一定程度上,刺激了黔省经济的发展。
?黔省首府黔阳商号从1937年的1420户增至1944年的4931户,资本总额从180万元(法币)飙升至21亿元。
黔省农业一直以传统“刀耕火种”为主,生产力低下。战时强征粮食加剧农民负担,多数地区勉强维持生计。
好在沐春公司的化肥工厂的建设,春城农学院新型培育的种子等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黔省也部分改变了黔省农村的面貌。
黔省内迁高校如浙江大学、大夏大学等带来人才与技术,推动黔省高等教育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