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
第364章 宋家小女
已经十四岁的宋学斌,现在就面临着一个抉择。是在华夏国内上高级中学,还是到米国上学?
从小就被太奶聘请了春城的私塾老师,内容涵盖道德、礼仪和基本文化知识。教授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等蒙学读物?。
为了培养宋学斌与对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,还到高卢传教士创办的爱德幼儿园,接受西方的学前教育。
抗战爆发前的时期,华夏幼儿园逐渐增多,主要集中在城市。
教会和私立幼稚园成为重要形式,如宁波1844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爱尔德赛女子学校,培养幼儿保教人员并引入西方课程?。
1903年《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》颁布,明确家庭教育为主,并要求通过蒙养院向家长传播教育知识。
抗战爆发后期,幼稚园数量虽受政局影响波动,但知名机构多由名人或理论家创办,注重实验性与华夏化?。
为解放妇女,1929年起各地设立托儿所。1930年代,红党政权将幼稚园、保育院纳入学制,强调保护妇女和优待革命战士子女?。
1940年前,华夏富裕家庭的学前教育融合传统蒙学与西方理念,通过家庭教育、私立幼稚园及新兴机构实现,同时受政策推动与社会需求影响显着。
初冬的昆春城,虽处抗战烽火之中,城中的部分富家仍维持着体面生活。
一位十四岁的少年,身着剪裁得体的靛蓝长衫,袖口绣着几簇暗纹,手指蜷曲着把玩一枚黄铜怀表——那是三叔从西洋带回来的稀罕物。
他倚在回廊朱漆栏杆旁,目光扫过庭院里正悬壶浇花的太爷爷,忽然开口:"今日雨水不足,若在花根覆层枯叶,可保墒三日。"
太爷爷惊愕抬头,少年已转身从书案抽出一卷《农政全书》,指尖划过某页批注的字迹:"徐氏言‘秋旱当蓄土气’,这法子倒合用。"?
窗外,母亲喊他试新制的西洋皮鞋,他却推开雕花木门,径自走向马厩。
拴着的枣红马焦躁地刨地,少年解开缰绳,从鞍囊取出半块麦芽糖:"听蹄音,你右掌钉该换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