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三王齐拜,请姜耀登基(第2页)
“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,此事就这么定了。那朕再说,第二件事。呃……其实主要和吴王有关。”姜耀道:“吾华夏有南北之分,北方无论人口还是经济,都远超南方。但南方水网密布,平原也不少,照样大有可为,只是缺乏开发而已。所以,开发南方一事,刻不容缓。总不能,吾等四处开疆拓土,却连华夏本土都建设得不够好吧?”
孙权若有所思,道:“陛下准备如何开发南方?”
姜耀微微一笑,从袖中取出一幅精心绘制的华夏地图,平铺在案上,道:“世间最便宜的运输方式,莫过于水运。这次西征,朕不是获得了不少奴隶吗?朕打算用百万奴隶,建一条天策运河。嗯,先开凿洛阳到广陵郡,约两千里的一条长渠,直接沟连黄河与淮河。然后,改造邗沟,开通广通渠……”
随着姜耀的声声话语,“天策运河”,也就是后世的京杭大运河,在孙权以及曹操、刘备眼中,形成了雏形。
没错,就是京杭大运河。
“莫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年赖通波”的京杭大运河!此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、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,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,与长城、坎儿井并称为华夏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。全长三千六百里,对华夏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、文化发展与交流,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发展,起了极大的作用。
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
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而亡国,那是他打开的方式不对!他先征发数百万华夏百姓修京杭大运河,极大消耗了华夏元气。然后,又让元气大伤的华夏,三次出兵百万去打高句丽,还可耻地失败了,他不亡国谁亡国?
如果,隋炀帝先用元气满满的大隋去攻打高句丽,能不胜利吗?然后,再用几百万高句丽奴隶去修京杭大运河,那不是一切都齐活了吗?
虽然曹操、孙权、刘备,不可能知道这番过往,但是,他们身为华夏几千年来数得着的枭雄人物,眼光毒辣之极,顷刻间就明白了这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意义!
“陛下英明。”孙权毫不犹豫地道:“臣不但全力配合,而且,愿出奴隶五十万,以助陛下建此千秋功业。”
这次华夏四王西征,获得的俘虏为奴,是各归各的。孙权一下拿出来五十万奴隶,是吴国这次西征,获得的所有健奴了。没办法,瞎子都看得出来,这“天策大运河”,最大受益者虽然是华夏。但是,再具体点呢?从民心角度来讲,最大受益者是姜耀。但从实利角度来看,最大受益者就是孙权!以后,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技术水平,必定打着跟头往上翻。再加上占城稻的丰厚出产,吴国前途真是不可限量。
刘备道:“虽然这天策运河,与臣的蜀国并不接壤。但是,此河若是能成,勾连南北,对我蜀国也有好处。另外,微臣也有点私心,那就是在如此千古大业上,留下自己小小的名号。所以,臣愿意出健奴十万,与陛下共襄盛举。”
“蜀王此言甚是。”曹老板直接伸出了三根手指,道:“吾魏国出健奴三十万!”
姜耀高兴地道:“那朕也不出百万健奴了,出一百一十万,吾等凑个整两百万!两百万健奴,争取三年内,修成这天策运河。然后,他们不必回本国,再去为华夏修黄河。有了水泥之助,让黄河水患,再也不能危害吾华夏!”
曹操、刘备、孙权齐齐起身,躬身道:“陛下英明!臣等能附陛下骥尾,共襄如此盛事,真是幸何如之!”
这是他们的心理话。
京杭大运河,勾连南北,开发南方,让华夏更为团结。
治理黄河,永不为患,这是大禹圣王都没完成的功业。
在姜耀横空之世之前,即便盛世王朝行任何一桩事,都可称千难万难。
但现在,却几乎是肉眼可极之事!
曹操、孙权、刘备作为参与此事的一份子,也将随着百世流芳!
这不是很好吗?
皇帝只能一个人做,但是千古流芳的名臣,却可群星璀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