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我推荐我岳丈!(第3页)

 “至于水寨匪患,儿臣觉得江南屯兵既然缺乏战力,若要从其他地方调取兵力剿匪,只能平白浪费国库民生,可以诏安为主,分化为辅,,等江南肃清之后,直接将愿意归降诏安水寨征调进江南屯军之中,补充江南驻守兵力,让那些匪自己剿自己,我大宋可以不废一兵一卒,将江南水患清理干净。”

 赵瑗的计谋让赵构沉思了许久。

 他原先只是想要拿这些东西考教一番赵瑗,却没想到赵瑗却给出了让他如此满意的答卷。

 他心中已有意动,于是问道:

 “那如此计划,元永你觉得谁去做最为合适?”

 这合适的人选赵瑗可太多了,南宋名臣无论老的少的都在他脑海里提溜了一圈。

 成名已久的老臣就有李光,赵鼎等人,年轻还未崭露头角的更是多得十只手指都数不过来,诸如胡铨,陈康伯,虞允文等。

 这些人的名字,甚至还有一半都记录在老师范冲给他的本本上。

 但他想了一下,一个名字都没有提。

 因为他作为一名才出宫开府建牙的养皇子,绝不会认识这么多朝堂官员,也不该由他为其举荐。

 以赵构的疑心病,自己推举任何一个人,即便自己与其毫无关系,赵构恐怕都会起疑。

 而有一个人,赵瑗知道赵构绝不会对自己起疑!

 他随口答道:

 “儿臣也不太认识朝中的大臣们,如果要儿臣举荐,那儿臣斗胆举荐郭瑊!”

 郭瑊是谁?

 赵构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,他疑惑的看向赵瑗,脑袋里努力思索着自己叫得出名字的臣子之中有谁叫郭瑊。

 就连一旁侍候的内侍们都懵了圈。

 郭瑊此人,究竟是谁?

 直到那内侍看到赵瑗站在原处,一脸扭捏脸红的模样,这才恍然大悟,凑到赵构近前耳语道:

 “官家,郭瑊是奉直大夫郭直卿的儿子,这些日子与建国公往来信件,让建国公写出墨梅二诗的郭云岫就是他的女儿。”

 赵构好悬是没喝茶,不然听了这话恐怕一口茶得喷出来。

 他哭笑不得的看向赵瑗,没有想到自己让赵瑗推荐一个能办此事的人,结果这家伙居然把自己看上的女人家老爹给推荐了出来。

 这...真的是举贤不避亲?

 为了讨好郭云岫,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。

 可这也是赵瑗的想法,这些日子利用郭云岫传递消息,又利用她和李晚舟见面,赵瑗对郭云岫确实抱有一丝亏欠之意。

 而且赵瑗觉得自己不能,至少目前不该在赵构面前表现得太过出彩。

 他一方面需要珍惜机会,在赵构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能力,借此获得更多的势力,一方面又要防范赵构对自己起疑。

 避免君王起疑的方法,古往今来的例子可太多了。

 最简单的就是给君王留一个把柄。

 反正赵构也已经误会了自己与郭云岫书信往来的原因,当做是儿女私情。

 那他不如将错就错,来一手灯下黑,让这个误会误会得更加彻底一些。

 让自己容易为情所牵绊的形象更深刻的植入在赵构的心底,让他以为自己拿捏住了自己。

 如果赵构真如他猜测的那样,准备用他,采纳他的建议,那赵构就会考虑用上郭瑊。

 也算是作为这些日子里利用郭云岫的谢礼了。

 果然不出赵瑗所料,赵构听了之后,不气反笑了起来。

 他指着赵瑗笑道:

 “元永你啊,还是太年轻,分不清轻重,就算你真对人家姑娘有意,可国家大事岂容你私情作祟,郭瑊此人若真有大本事,又怎么会让朕连名字都想不起来。”

 他话语虽然是在指责赵瑗,但口吻却并不严厉,反而像是父子之间的调侃和告诫。

 若放在以往,这都是他对赵璩说话的口气。

 赵瑗见状,心中一喜,无辜挠头道:

 “可儿臣也不认识太多官员,也不知道他们的秉性能力如何,儿臣总不能举荐范师和朱师吧。”

 范师自然是指范冲,而朱师则是前两年已经去世的朱震,同样曾做过翊善官,为赵瑗和赵璩二人讲过学。

 赵瑗把朱震都搬出来了,就是在告诉赵构,自己认识又愿意举荐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。

 赵构对赵瑗的表现却十分满意,他挥挥手道:

 “好了,你的这番计策朕是颇为满意的,就是你这选人的能力和眼光还得多和朕练练,不过到时朕会帮你把郭瑊安排成随行官员之一,给你一个能在郭家女儿面前好好表现的机会。”

 说完,他突然神色凝了下来,看着眼前眉眼都透着喜悦的赵瑗,开口问道:

 “瑗儿,如果朕让你去江南,你愿意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