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善若水,寻安闲散猫咪
第116章 问灵笔记
许知微女士的办公室堆满了即将申遗的档案材料。我小心跨过地上标注着"湘西赶尸匠口述史"的录音设备,看她从樟木箱取出一套泛黄的《淮南子》影印本。
"要了解通灵文化,先得明白中国人对魂魄的二分法。"她食指轻点书页,指甲边缘还沾着刚整理古籍时留下的墨痕,"《太平经》说魂主精神,魄主形体,所以民间招魂其实有两种——招游魂安神,招遗魄安尸。"
这是我系统学习通灵文化的第三个月。在放弃小说创作后,我以民俗学访问学者的身份,跟着非遗中心进行田野调查。许女士给我的第一课,就是破除对"通灵"的浪漫想象。
"现在影视剧里动不动就开天眼。"她冷笑一声,从电脑调出闽南童乩的现场录像。画面中,被称为"尪姨"的中年妇女正在神龛前剧烈颤抖,布满老茧的手突然抓起香灰往嘴里塞。"真正的降神附体是极端痛苦的,哪有什么美瞳变色、长发飞舞。"
清明前夕,我随团队前往皖南记录"喊魂"习俗。在黟县青石板铺就的巷弄里,83岁的程阿婆演示着为孩童招魂的古法。她将病童的衬衣铺在竹筛上,一边筛米一边拖长音调呼唤:"东南西北四方神,把我家宝儿的魂送回来咯——"
"现在年轻人觉得这是迷信。"程阿婆的儿子,县中医院的程医生苦笑着告诉我。他手机里存着母亲坚持要他为高烧孙子"喊魂"的录音,而病历本上清楚写着"病毒性感冒,对症治疗后痊愈"。"但你说奇不奇怪,按老法子喊过后,孩子确实睡得安稳些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