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问灵笔记(第2页)

 这种科学与民俗的奇妙共存,在闽南地区的"观落阴"仪式中更为明显。漳州郊外的神坛里,自称能通阴阳的蔡师傅向我展示了他的"工作记录"——本用记账簿改装的登记册,密密麻麻记着委托人生辰八字和诉求,最新一页还夹着肿瘤医院的检查报告。

 "这个阿姐乳腺癌晚期,想见早逝的女儿最后一面。"蔡师傅点燃特制的檀香,烟气在铜镜上方凝成旋涡状。他忽然压低声音:"其实我知道都是心理安慰,但你们学者管这个叫...叫什么来着?"

 "临终关怀的民俗形态。"我翻看他柜子里与心理咨询师的合影,注意到相框边贴着"宗教事务管理条例"的复印件。

 许女士带我拜访了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杨教授。这位研究民间信仰四十年的学者,办公室墙上挂着《中国巫觋文化分布图谱》,电脑里则是刚建模完成的"长三角地区神汉神婆从业者大数据"。

 "真正的通灵文化研究者,得同时是历史学家、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。"杨教授调出一组对比数据:2010年华东地区登记在册的"灵媒"有2173人,到2022年仅剩891人。"消亡速度比我们预计的快30%,但网络占卜主播五年增长了400%。"

 这让我想起在淘宝直播看到的"云问事"——年轻"出马仙"们用美颜滤镜开着天眼,屏幕右下角不断弹出"桃花符财神卡"的购买链接。而当我实地探访辽宁某位号称有"狐仙"护体的网红时,她正在仓库里给批发来的水晶手串贴二维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