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药香浮动(第2页)
"我看是心思不在学习上。"赵老师压低声音,"他加入了学校的生物社团,整天泡在温室里种草药。听说...是您支持的?"
我这才想起,确实答应过刘教授让程明帮忙照料温室里的药草。"温室的事我知道,但没想到会影响学习..."
"程师傅,"赵老师语重心长,"程明是个好苗子,冲重点大学没问题。但现在高二了,分秒必争啊。"
送走赵老师,我坐在店里,心乱如麻。一方面,我希望儿子学业有成;另一方面,温室里的药草确实需要人照料,而且程明显然对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傍晚,程明放学回来,一进门就兴奋地说:"爸!温室里的黄精发芽了!刘教授说..."
"明儿,"我打断他,"赵老师今天来过了。"
程明的笑容僵在脸上,慢慢低下头:"哦..."
"为什么不告诉爸爸成绩下降了?"
"我怕您失望..."程明小声说,"我真的很喜欢照料那些药草,比做题有意思多了。"
我看着他低垂的脑袋,突然想起自己十六岁时,也是这样痴迷于药膳,宁愿在丹房研究配方,也不愿背诵经文。师父当时是怎么做的?他不仅没有阻止我,反而因势利导,将药膳与道法结合,让我在兴趣中学习。
"明儿,"我拍拍身边的凳子,"坐下说。"
程明小心翼翼地坐下,等待我的发落。
"爸爸不反对你照料药草,"我斟酌着词句,"但学业不能荒废。这样吧,以后每天先完成作业,再去温室,如何?"
程明眼睛一亮:"真的?您不反对我学草药?"
"反对什么?"我笑了,"如果你真有兴趣,假期我可以教你认药性、学配伍。"
"太好了!"程明跳起来,"我保证下次考试回到九十分!"
看着他雀跃的样子,我心中释然。或许孩子的人生不该只有一条路,既然他对草药如此热爱,何不因势利导?药膳之道,也需要后继有人啊。
第二天一早,陈墨如约而至,带着摄像机和录音设备。他详细拍摄了我选材、配药、熬汤的每一个步骤,不时提出专业的问题。
"程叔叔,这个'三煎三滤'的工艺有什么讲究?"
"药材的有效成分不同,"我解释道,"有的易溶于水,有的需要久煎。分次煎煮,能最大限度提取每种药材的精华。"
拍摄间隙,陈墨突然问:"程叔叔,您有没有想过把药膳配方申请专利?"
"专利?"我一愣,"药膳配方自古有之,怎么能据为己有?"
"但您的改良和创新部分可以啊。"陈墨认真地说,"比如您独创的'双耳润肺汤',加了桑叶和枇杷叶,这就是创新。"
我摇摇头:"药膳之道,贵在分享。古人留下那么多宝贵经验,我们岂能藏私?"
陈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没再坚持。拍摄结束后,他悄悄告诉我:"程叔叔,您的理念很打动我。我做记者这些年,很少见到像您这样纯粹的人。"
一周后,节目在省电视台播出,名为《青城药膳:舌尖上的非遗传承》。画面中,我熬汤制药的身影被拍得格外专注;旁白详细介绍了药膳的历史和原理;甚至还有几位老顾客出镜,讲述药膳如何改善了他们的健康。
节目播出当晚,我的手机就被打爆了。老顾客们纷纷祝贺,更多陌生人则询问地址和营业时间。第二天一早,店外排起了长队,不少人是从周边城市专程赶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