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药香浮动(第3页)

 "程师傅,我在电视上看到您了!"一位大妈激动地说,"我老伴咳嗽半年了,西医查不出毛病,想试试您的润肺汤。"

 "我失眠多年,想买点安神茶。"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说。

 我和林素忙得不可开交,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。程明放学后也来帮忙,负责维持秩序和记录顾客需求。

 晚上盘点时,林素惊喜地发现,今天的营业额是平时的五倍还多。"程远,"她擦着额头的汗水,"咱们是不是该考虑扩大规模了?"

 我环顾这个拥挤的小店,心中矛盾。一方面,更多人认可药膳是好事;另一方面,我担心规模扩大后,品质难以保证。

 "先别急,"我说,"看看这波热度能持续多久。"

 果然,三天后,客流量开始回落,但稳定在比之前多一倍的水平。许多新顾客变成了回头客,还有人专门来预订特定的药膳。

 张老先生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客人,欣慰地说:"程师傅,这下你的药膳算是打出名声了。"

 我笑着摇摇头:"虚名而已。药膳有没有效果,顾客的身体最清楚。"

 这天打烊后,刘教授突然来访,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:"程师傅,市里要评选'非遗传承人',我推荐了您。"

 "我?"我连连摆手,"不够格不够格。"

 "怎么不够?"刘教授拿出几份文件,"您的《青城药膳录》系统整理了传统配方,又有创新和发展,完全符合条件。"

 林素也劝我:"这是好事啊,有了官方认可,药膳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"

 在她们的劝说下,我最终答应试一试。刘教授帮我准备了申报材料,着重介绍了我在药膳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。

 申报提交后,生活又恢复了平静。我每天依然早起熬药,用心对待每一位顾客。程明也兑现了承诺,期中考试重回年级前十,同时温室里的药草也茁壮成长。

 一个雨天的下午,店里没什么客人。我正在整理药材,程明兴冲冲地跑进来:"爸!好消息!"

 "慢点说,别摔着。"我放下手中的活计。

 "刘教授来电话,说您的非遗申请通过了初评!"程明兴奋地说,"终评在下个月,需要现场展示技艺!"

 我一时语塞,心中百感交集。从青城山下来时,我只想开个小店,安静地做药膳。没想到短短半年,竟走到了这一步。

 "爸,您不高兴吗?"程明疑惑地问。

 "高兴,当然高兴。"我摸摸他的头,"只是...师父若在世,不知会作何感想。"

 "玄静师公一定会为您骄傲的。"程明认真地说,"您不仅传承了他的技艺,还让更多人受益。"

 晚上,我在《青城药膳录》上记下今天的感悟:"药膳之道,贵在济世。不求闻达,但求无愧。今得官方认可,非为个人荣耀,实乃传统药膳之幸。愿借此东风,将此道发扬光大,惠泽更多苍生。"

 窗外,成都的冬雨依旧淅沥。但我知道,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,一定有人正因一碗药膳而缓解病痛,安享甜梦。而这,才是我最大的欣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