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古法新章(第2页)
"爸,您不是常说药膳要适应时代吗?"程明认真地说,"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啊。"
我心头一震。是啊,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,却忽略了儿子这一代人的智慧。或许,药膳的传承不只在配方,更在于这种精神的延续。
终评前一天,陈老突然来访,还带来了一本泛黄的古籍。"程师傅,这是我收藏的《饮膳正要》明刻本,明天带上,给评委们开开眼。"
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这本珍贵的医典,翻开泛黄的纸页,上面详细记载了元代宫廷药膳的配方与制法。"这...太贵重了!"
"放在我那里也是吃灰。"陈老摆摆手,"不如拿来给你撑撑场面。咱们传统药膳,可不能让人看扁了。"
送走陈老,我仔细研读这本古籍,发现其中许多理念与《青城药膳录》不谋而合,只是用料更为考究。一个想法突然闪过我的脑海——为何不还原一道古籍记载的药膳,同时展示我的改良版本?这样既尊重传统,又体现发展?
我立刻着手准备,选定了《饮膳正要》中的"八珍糕",这是一道用八种珍贵药材制成的滋补点心。原方用料奢华,寻常人难以享用。我在此基础上,用常见药材替代了几味名贵材料,既保留了主要功效,又降低了成本。
非遗传承人终评在市文化馆举行。当天一早,我们全家出动——我带着药草和工具,林素负责整理资料,程明则帮忙布置展示台。
评委会由七位专家组成,其中就有我认识的陈老和刘教授。令我意外的是,王总竟然也在列,作为餐饮协会的代表。他看到我时,眼中闪过一丝不悦。
展示开始,我先介绍了《青城药膳录》的传承脉络,然后取出温室培育的药草,讲解它们的特性和功效。评委们对鲜活的药草很感兴趣,尤其是那株开花的石斛,引得众人围观拍照。
轮到药膳制作环节,我取出程明送的微型工具,现场演示了"八珍糕"的古法与新方。微型工具虽小,但完全模拟了实际工艺,让评委们能直观了解每个步骤。
"古方八珍糕用人参、灵芝等名贵药材,"我解释道,"我改良的版本用党参代替人参,用普通香菇提取物替代灵芝,成本降低八成,但保留了七成功效。"
王总突然发问:"这样偷工减料,还算传统药膳吗?"
会场一时安静下来。我深吸一口气,平静地回答:"药膳的本质是'药食同源',用食物调理身体。古代宫廷追求奢华,但民间药膳向来讲究实用。我的改良,正是延续了这一传统。"
一位中医药专家点头赞同:"说得对。《本草纲目》中就记载了许多替代方案,谓'贫者之参'等,正是此理。"
陈老也帮腔道:"程师傅的《青城药膳录》里,处处可见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。非遗传承,重在活态保护,不是照搬照抄。"
王总不再言语,但脸色更加阴沉了。
展示结束后,评委会闭门评议。等待的时间里,程明悄悄告诉我:"爸,您刚才太棒了!尤其是反驳王总那段,有理有据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