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古法新章(第3页)

 我摸摸他的头,心中却并不轻松。非遗传承人称号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我是否真正守住了药膳的本心?

 一小时后,评委会宣布了结果。让我意外的是,不仅通过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,还特别授予我"传统药膳创新奖"。

 "程远师傅的展示,完美诠释了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。"评委会主席总结道,"既坚守传统精髓,又勇于创新发展,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传承人。"

 接过证书的那一刻,我的手微微发抖。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,也属于师父,属于千百年来探索药膳之道的先人们。

 走出文化馆,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。陈老和刘教授前来祝贺,就连王总也不情不愿地握了握手。媒体记者围上来采访,闪光灯晃得我睁不开眼。

 "程师傅,获得这个称号后,您有什么计划?"一位记者问。

 我想了想,诚恳地说:"继续做好每一道药膳,培养更多传承人。非遗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"

 回到店里,已经有不少老顾客在等候。张老先生带头鼓掌:"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回来啦!"

 众人纷纷道贺,有人提议今晚聚餐庆祝。我和林素商量后,决定闭店一晚,请大家品尝我新研制的"四季平安粥"——这是根据终评时的灵感创作的,融合了四季药材,象征生生不息。

 晚上,小小的药膳馆挤满了人。陈老带来了珍藏的药酒,刘教授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,就连七中的赵老师也来了,还特意表扬了程明最近的进步。

 觥筹交错间,程明悄悄把我拉到后院:"爸,我有件事想跟您商量。"

 "什么事这么神秘?"

 "我想...将来报考中医药大学。"程明鼓起勇气说,"不是放弃学业,而是想系统学习中药知识,更好地传承您的药膳。"

 我愣住了,没想到儿子已经有了这样长远的规划。月光下,他的眼神坚定而清澈,一如我当年向师父求学的模样。

 "想好了?"我轻声问。

 "嗯。"程明重重点头,"这段时间在温室照料药草,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。看着它们发芽、生长,最后变成治病救人的良药...太神奇了。"

 我拍拍他的肩膀,喉头有些发紧:"好,爸爸支持你。"

 回到热闹的店内,我悄悄在《青城药膳录》上添了一行字:"癸卯年冬,获评非遗传承人。然荣誉非我所求,唯愿此道不绝。今见明儿有志于此,甚慰。药膳之道,后继有人矣。"

 夜深人静时,我独自站在店门口,望着成都的夜空。半年前,我带着忐忑下山;如今,药膳馆已在这座城市扎根。师父说得对,真正的道,不在深山,而在人间烟火处。

 明天,药香仍将在这条小巷飘荡。而我的使命,就是让这缕药香,穿越时空,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