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风雨欲来(第2页)

 "这是按照程师傅的配方做的,"厨师长辩解道,"可能差了点味道..."

 我摇摇头:"不是味道的问题。四神汤要三煎三滤,你们只煎了一次。茯苓和芡实的药性根本没有完全释放。"

 回程的车上,林素和程明都沉默了。实地考察证实了我的担忧——再好的商业计划,执行不到位也是枉然。

 "我有个想法,"程明突然说,"既然他们做不好,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开分店?从小做起,慢慢扩张。"

 "哪有那么容易?"林素叹气,"选址、装修、招人、管理...我们哪有这个精力和资金?"

 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城市景观,突然意识到:或许,药膳的传播不一定要靠实体扩张。

 "明儿,"我转向儿子,"你上次说,想做个药膳App?"

 程明眼睛一亮:"对啊!我们可以把基础药膳配方和制作视频放上去,免费供人学习。想深入学习的人,可以报名线下课程。"

 "这个主意好!"林素也兴奋起来,"既传播了药膳文化,又不会降低品质标准。"

 三天后,我们婉拒了李蓉的合作邀请,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——由"蜀香园"赞助开发"青城药膳"App,我们提供内容和技术指导。李蓉虽然失望,但也认可了这个折中方案。

 就在App开发紧锣密鼓进行时,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——药膳馆所在的街区被列入了旧城改造范围,半年内要拆迁。

 "怎么会这样?"林素拿着拆迁通知书,手微微发抖,"我们刚稳定下来..."

 我仔细阅读文件,发现确实如此。这条老街将被改造成商业步行街,所有住户和商户都要搬迁。

 "补偿款是多少?"程明抢过文件,翻到最后一页,"每平米一万二...我们店面四十平米,才四十八万?这点钱在成都哪里还能开店?"

 接下来的日子,我们四处寻找新店面,但合适的铺面要么租金太高,要么位置太偏。眼看拆迁期限越来越近,全家人都焦虑不已。

 一个雨天的下午,我独自坐在即将消失的店里,听着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。五年来,这间小店承载了太多回忆——师父的铜药铲在这里熬过无数锅汤药;程明在这里从孩童长成青年;《青城药膳录》在这里续写了新的篇章...

 "程师傅在家吗?"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我抬头看去,是陈老,身后还跟着几位老街坊。

 "听说您这儿要拆迁了,"张老先生拄着拐杖说,"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,不能就这么散了。"

 原来,这些老顾客自发组织起来,联名向区政府请愿,要求保护"青城药膳馆"这个非遗项目。陈老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脉,联系上了文化局的领导。

 "药膳馆是非遗传承基地,"陈老激动地说,"怎么能说拆就拆?"

 我感动不已,但也不抱太大希望。毕竟,旧城改造是市里的重点项目,岂会为我们一个小店改变?

 然而,奇迹真的发生了。一周后,区政府派人来考察,随后召开了协调会。最终决定:在新建的步行街专门划出一个位置,以优惠租金提供给我们继续经营;拆迁期间,暂时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临时营业点。

 "这是特例,"文化局的领导解释说,"'青城药膳'已经成为本区重要的文化名片,必须保护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