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风雨欲来(第3页)

 消息传来,老顾客们欢呼雀跃。张老先生甚至带来了自家酿的药酒庆祝:"我就说嘛,好药膳难求,政府有眼光!"

 拆迁前最后一天,我们在店里举办了简单的告别仪式。老顾客们纷纷带来小礼物——陈老送了一幅"药香永续"的书法;张老先生送了一包珍藏多年的陈皮;就连七中的赵老师也带着学生们来了,送上了一本贴满祝福的纪念册。

 "程师傅,"赵老师推了推眼镜,"下学期我们想开设药膳兴趣课,您能来指导吗?"

 我欣然答应。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,我突然明白:药膳馆的真正价值,不仅在于那口锅、那把铲,更在于这些因药膳而结缘的人。

 搬到临时营业点的第一天,程明兴冲冲地跑来:"爸!App测试版做好了,您看看!"

 我接过手机,屏幕上简洁大方的界面让人眼前一亮。"药膳基础"栏目里有十道经典药膳的制作视频;"体质测试"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回答的问题推荐适合的药膳;还有"在线问诊"板块,由刘教授团队的中医师提供专业咨询。

 "太棒了!"我由衷赞叹,"这才是真正的药膳传播。"

 程明得意地笑了:"等正式上线,我再添加Ar功能,用手机扫一扫药材,就能显示属性和功效。"

 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,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——对药膳充满热情,勇于创新。只是,他站在了比我更高的起点上。

 临时营业点虽然简陋,但生意不减反增。许多老顾客不辞路远专程前来,还有看了App慕名而来的新顾客。最让我意外的是,不少外国游客也找上门来,体验这"神秘的中国药膳"。

 "程师傅,"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女孩用生硬的中文说,"这个汤,太神奇了!我头痛好多了!"

 我笑着递给她一张英文版的注意事项:"回去后多休息,别吃生冷。"

 晚上盘点时,林素惊喜地发现:虽然店面小了,但营业额却增加了三成。"App带来的新顾客占了一半,"她翻着账本说,"还有不少人在线订购了药膳包。"

 "看来,危机也是转机啊。"我感慨道。

 程明突然冒出一句:"爸,您说我们以后的新店,是不是可以做成'前店后厂'的模式?前面接待顾客,后面做药膳教学和研发?"

 "好主意!"林素附和道,"还可以开辟一个体验区,让顾客亲手参与制作。"

 我们越聊越兴奋,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店的蓝图。它不必很大,但一定要温馨;不必豪华,但一定要专业;不必赶时髦,但一定要与时俱进...

 夜深了,我独自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擦拭师父的铜药铲。拆迁时,我最先抢救的就是这把铲子和《青城药膳录》的手稿。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药膳技艺,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。

 窗外,成都的夜空繁星点点。我提笔在《青城药膳录》上写下新的感悟:"世事无常,唯道永存。药膳馆虽迁,药香不散。今观明儿已得真传,更创新篇,老怀甚慰。愿此道如江河,奔流不息,泽被苍生。"

 明天,太阳照常升起。而我们的药膳之路,也将在新的地方,继续向前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