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新枝吐蕊(第3页)

 "爸,"下山时程明突然说,"我想把'九转回春汤'作为大学期间的研究课题。"

 我心头一震。"九转回春汤"是师父留下的残方,我一直没能完全复原。如今儿子要接手这个任务,冥冥之中似有天意。

 "好,"我拍拍他的肩膀,"《青城药膳录》里所有资料你都可以用。"

 八月底,新店已经完全步入正轨。老顾客们适应了新环境,新顾客也源源不断。App的用户突破十万,甚至有海外中医爱好者发来咨询邮件。

 程明的大学生活也开始了。他每天往返于学校和药膳馆之间,将课堂所学与药膳实践相结合。有时还会带同学来店里实习,为顾客提供简单的体质辨识服务。

 "爸,我们教授说,药膳其实是中医'治未病'思想的最佳体现。"一天晚饭时,程明兴奋地分享着课堂收获,"通过日常饮食调理体质,防病于未然。"

 我点点头:"师父当年也是这么说的。药膳不是药,却能辅助药物;不是普通饮食,却融入一日三餐。"

 程明突然放下筷子:"对了,学校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,我想以药膳App参赛,可以吗?"

 "当然可以。"我欣然同意,"需要什么支持?"

 "嗯...需要您当顾问,"程明狡黠地笑了,"还有,《青城药膳录》的部分内容授权。"

 就这样,程明组建了一个跨专业的团队,有计算机系的负责技术,有设计系的负责界面,还有中医系的负责内容。他们经常在药膳馆的角落里开会到深夜,讨论如何将传统药膳用现代方式呈现。

 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,我既欣慰又感慨。当年那个在青城山间采药的小道士,如今有了传承人;那本简陋的《青城药膳录》,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形式。

 十月初,程明的团队在校内选拔赛中脱颖而出,将代表学校参加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。比赛前一天,他紧张地问我:"爸,如果评委问起药膳的商业化问题,我该怎么回答?"

 我想了想:"实话实说。药膳可以适度商业化,但绝不能背离'济世'的初心。就像我们的App,基础内容免费,高级课程收费,但绝不会夸大功效或欺骗用户。"

 比赛当天,我和林素坐在观众席上,看着程明自信地展示他们的项目。大屏幕上,"青城药膳"App的界面精美而实用,融合了Ar识药、体质测试、在线问诊等创新功能。

 "我们的目标是,"程明总结道,"让千年药膳智慧,借助现代科技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"

 最终,他们获得了大赛银奖和最佳社会价值奖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省中医药管理局看中了这个项目,决定将其纳入"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",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。

 "爸,我们成功了!"领奖台上,程明激动地向我挥手。

 我站在台下,眼眶湿润。这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药膳的未来——在年轻一代的手中,它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,又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 回到店里,我在《青城药膳录》上郑重记下:"癸卯年秋,明儿以药膳App获省级大奖,此道后继有人,吾心甚慰。九转回春汤之研究亦已启程,愿师父在天之灵,佑此道绵延不绝。"

 窗外,成都的夜色温柔。明天,药香仍将在这座城市飘荡,而传承的火炬,已经交到了下一代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