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铜铲异变(第2页)

 我犹豫片刻,还是取出铜药铲和那包"骑士菇":"郑兄,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刚才在店里,这把铲子突然发热。"

 郑淮安的表情从怀疑变成震惊:"你确定不是体温传导?"

 "绝对没有。"我摇头,"而且现在又恢复正常了。"

 郑淮安接过铲子,仔细端详:"这是...玄静道长传给你的那把?"

 "正是。"

 "有意思..."郑淮安若有所思,"《本草备要》中记载过'器灵感应'之说,我一直以为是古人杜撰。"

 "什么感应?"程明端着餐盘回来,正好听到最后一句。

 我简单解释了情况。程明瞪大眼睛:"爸!这不就是您常说的'药器通灵'吗?师父的铲子能识别好药材!"

 "小声点。"我示意他坐下,"这只是猜测,未必..."

 "未必什么?"郑淮安突然站起来,"走,我们回去再试试!"

 于是,午饭后,我们开始了"铜铲实验"。郑淮安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,在市场各个摊位间穿梭,让我用铜药铲接触不同药材,记录反应。

 大多数药材毫无反应,但有几样引起了铲子的微妙变化——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"骑士菇",其次是意大利产的某种野生鼠尾草,还有希腊山区的某种蜂蜜。

 最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家越南人开的店里,铲子接触一块老挝沉香时,竟然微微震动起来,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嗡鸣。

 店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者,看到这一幕,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:"法器认主,药材通灵。先生好福气。"

 郑淮安急切地问:"老人家,您见过这种现象?"

 老者笑而不答,只是从柜台下取出一个小布袋:"送你们。'菩提子',印度来的,能安神。"

 我接过布袋,铜药铲再次温热起来。打开一看,里面是几粒不起眼的褐色种子,闻着有淡淡的檀香味。

 "谢谢。"我真诚地说,"请问这..."

 老者摆摆手:"缘法如此,不必多问。"说完竟转身进了里屋,不再理会我们。

 回酒店的路上,郑淮安异常兴奋:"程远!这发现太重要了!铜器对特定药材有感应,说明什么?说明这些药材有某种共同特质!"

 "也可能是某种电磁反应。"程明插嘴,"爸,我们该找个实验室检测一下。"

 我摩挲着口袋里的铜药铲,思绪万千。师父当年说过,这把铲子"有灵性",我总以为是比喻。难道真如古籍所言,"良工利器,与药通灵"?

 晚上,莫里斯在塞纳河游船上安排了晚宴。我和郑淮安却心不在焉,早早告退,回到酒店研究今天的收获。

 郑淮安将药材样本一一排列在桌上:"骑士菇、鼠尾草、印度菩提子、老挝沉香...它们有什么共同点?"

 我拿起每样药材仔细观察:"都是植物性药材,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中,而且..."我突然意识到,"都是野生采集的,非人工种植!"

 "对!"郑淮安拍案叫绝,"还有,它们都生长在古老森林或山区,环境原始纯净!"

 程明提出疑问:"但很多人工种植的药材也有药效啊,为什么铲子没反应?"

 "或许..."我思索着,"铜铲感应的是某种'灵气',或者说,是药材与原生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?"

 郑淮安难得地没有反驳我的"玄学"说法,反而点头赞同:"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'道地药材'的重要性,现代研究也证实,生长环境确实影响药材成分。铜铲的感应,可能是对这种'环境印记'的反应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