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铜铲异变(第3页)

 我们越讨论越兴奋,不知不觉已到凌晨。最后决定,回国后立即开展系统研究,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一现象。

 睡前,我再次检查铜药铲。在巴黎的灯光下,这把跟随我半个世纪的老铲子,似乎泛着与往日不同的光泽。我轻轻抚过铲面,那里有师父常年使用留下的细微划痕,也有我这些年添的新伤。

 "师父,"我轻声问,"您早就知道,对吗?"

 铲子静静躺在掌心,再无异常。但我知道,今天的发现,已经为药膳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

 第二天早餐时,程明带来了新消息:"爸!皮埃尔说,巴黎郊区有个中世纪修道院遗址,那里的修士曾以制作草药闻名。要不要去看看?"

 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,同时点头。

 修道院位于巴黎西南的森林中,始建于十二世纪,如今只剩断壁残垣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院内的药圃依然有人打理,种满了各种香草和药用植物。

 一位白发苍苍的修女接待了我们。听说我们是研究药膳的,她眼睛一亮:"你们一定是为了'天使之泪'来的。"

 "天使之泪?"我们异口同声。

 修女带我们来到药圃一角,那里种着几株不起眼的小草,开着白色小花:"传说大天使米迦勒的眼泪落在这里,长出了这种草。它能安抚心灵,我们用来帮助失眠和抑郁的人。"

 我取出铜药铲,小心地靠近植株——铲子立刻温热起来,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明显!

 修女看到铲子,画了个十字:"古老的工具...它认识这植物。"

 郑淮安急切地问:"修女,这种草有学名吗?能否给我们一些样本?"

 "拉丁名叫'Angelica lacrimis',"修女和蔼地说,"但样本恐怕不行,它非常娇贵,离土即死。不过..."她想了想,"我可以给你们一些种子,和种植方法。"

 离开修道院时,我们不仅带回了"天使之泪"的种子,还有修女赠送的一本手抄笔记,记录了修道院数百年来积累的草药知识。

 回程的车上,郑淮安罕见地沉默了许久,突然说:"程远,我有个想法。"

 "嗯?"

 "我们合作吧。"他认真地说,"成立一个'传统药膳现代化研究小组',你负责经验与直觉,我负责数据与分析,程明负责技术与传播。"

 我笑了:"郑兄,我们不是一直在合作吗?"

 郑淮安也笑了:"我是说正式合作。申请课题,发表论文,让全世界都知道,中国药膳不仅有千年传统,还有现代科学依据!"

 "好。"我伸出手,"一言为定。"

 两只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,程明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。

 巴黎的最后一晚,我站在酒店窗前,望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。铜药铲安静地躺在桌上,旁边是这次旅行收集的各种异国药材。明天就要回国了,但我知道,这次旅程带来的影响,才刚刚开始。

 药膳的世界,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广阔。而师父传给我的这把铜铲,似乎也在告诉我:无论走到哪里,药香永远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