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风波骤起(第2页)
"郑兄,"我耐心解释,"我们的目标是让研究被认可,不是争一个名词。叫'能量匹配'反而更科学,不是吗?"
郑淮安哼了一声,但没再反对。我们决定修改论文措辞,加入更多实验数据,并邀请物理系的专家共同署名,增强可信度。
然而,媒体的风暴已经掀起。第二天,《中医药论坛》的报道如约而至,紧接着是网络上的各种嘲讽和质疑。有人翻出我当年在青城山修道的经历,暗示我"装神弄鬼";更有人质疑郑淮安"晚节不保,被江湖术士带偏"。
最令人痛心的是,一些老顾客也打来电话,委婉地询问药膳馆是否开始"作法"了。
"爸,别太在意。"程明安慰我,"等正式论文发表,谣言自会平息。"
我摇摇头:"明儿,你不懂。学术争论无所谓,但药膳馆的声誉受损,会影响很多相信我们的人。"
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,一个意外的电话带来了转机——莫里斯从巴黎打来,说法国《科学前沿》杂志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感兴趣,愿意派记者专程来华采访!
"程先生,"莫里斯在电话里说,"欧洲对能量医学的研究比中国开放得多。你们的发现,在这里会被视为重大突破!"
我和郑淮安商量后,决定接受采访。与其在国内小媒体上纠缠,不如让国际权威期刊来验证我们的研究。
三天后,《科学前沿》的记者艾玛·杜邦来到实验室。这位金发女郎举止干练,提问犀利,但对科学有着真正的尊重。她详细记录了我们的实验过程,拍摄了铜铲与各种药材的互动,甚至亲自体验了"天使之泪"的安神效果。
"程先生,"采访结束时她说,"这可能是能量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。如果证实特定工具能识别药材的最佳状态,将彻底改变传统医学的采集和制备方式!"
郑淮安悄悄对我说:"看看人家这理解,国内那些记者简直..."
艾玛的报道两周后在《科学前沿》网站首发,标题是《中国学者发现:古老药器与特定药材存在能量共振》。文章客观严谨,既肯定了发现的创新性,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验证的问题。
国际学术界的反响立竿见影。德国马普研究所、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顶尖机构纷纷发来合作邀请;国内媒体也立刻转向,开始报道"中国传统医学研究获国际认可"。
王校长亲自打来电话,表示大学将全力支持我们的研究,还提议成立专门的"传统药膳现代化研究中心"。
风波看似平息了,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——"天使之泪"的种子发芽了。
那是个周日的清晨,程明冲进药膳馆后院,大喊:"爸!快来看!"
我赶到临时搭建的温室,只见育苗盘中的几粒种子已经破土,长出嫩绿的小芽。这本是喜事,但程明指着角落里的铜药铲:"您看!"
铲子立在墙边,竟微微泛着绿光!
我小心地拿起铲子,发现它比平时重了些,温度也更高。更奇怪的是,当我把铲子靠近"天使之泪"幼苗时,那些小芽似乎...在向铲子倾斜?
"这..."我一时语塞,这种超乎常识的现象,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。
"爸,我录下来了。"程明举起手机,"从昨晚开始,铲子就慢慢变成这样。我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,变化很明显。"
我们立刻联系了郑淮安。他赶到后,第一反应是怀疑我们做了手脚,但亲眼目睹幼苗对铲子的"反应"后,这位老科学家的世界观似乎受到了冲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