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风波骤起(第3页)
"这...这不科学..."他喃喃道。
"不,"我轻声说,"这只是我们还不懂的科学。"
郑淮安深吸一口气:"你说得对。我们需要更多仪器,更多数据。"
接下来的日子,实验室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。郑淮安调来了更精密的设备,甚至请来了量子物理学家助阵。我们发现,铜铲与"天使之泪"之间的能量交换呈现出周期性波动,就像呼吸一样有规律。
"这太不可思议了,"物理系的李教授说,"就像两者之间建立了某种量子纠缠!"
随着研究的深入,我们决定将"天使之泪"作为突破口,暂缓其他药材的研究。郑淮安重新撰写了论文,题目改为《特定药器与活体药用植物间的异常能量交换现象》,投稿给了《自然》杂志的子刊。
论文送审期间,巴黎的那位白发修女突然来信。信是用法文写的,程明帮我翻译:
"亲爱的程先生:
得知'天使之泪'在您那里发芽,我很欣慰。这种植物很特别,需要特殊照料。根据修道院传统,它必须与'通灵药器'一起种植,否则会很快枯萎。
随信附上详细的培育方法。请记住:'天使之泪'不是普通草药,它能感知培育者的心念。心怀善念,它就会茁壮成长;若有邪念,它必凋零。
上帝保佑您的研究。
修女玛丽"
我看完信,久久不语。修女的话,与师父当年传授药膳时所说的何其相似——"药为心镜,膳映人品"。
我将信的内容告诉了郑淮安。出乎意料,这次他没有嗤之以鼻,而是认真地说:"程远,也许我们一直忽略了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——人的因素。"
我们决定调整实验方案,加入"培育者情绪状态"这一变量。程明设计了一套精巧的实验:在不同情绪状态下(通过音乐和回忆特定场景诱导),我分别接触"天使之泪"和铜铲,同时记录能量场变化。
结果令人震惊——当我心平气和时,能量交换和谐稳定;当我焦虑或愤怒时,能量场出现紊乱,植物甚至会暂时萎蔫!
"这..."郑淮安看着数据,手微微发抖,"这不就是古人说的'心药相应'吗?"
我点点头,突然想起一事:"郑兄,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争论的问题吗?"
"当然,"郑淮安不假思索,"你主张药膳要根据食用者心态调整,我坚持必须严格遵循古方。"
"现在看来,"我笑着说,"我们俩都对,也都不全对。药材配伍确实有科学规律,但使用者的心态也会影响效果。"
郑淮安罕见地没有反驳,而是陷入了沉思。
论文正式发表在《自然-植物科学》上,引起了空前轰动。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中那些曾被斥为"迷信"的观点;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一"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完美结合"。
药膳馆的生意更加红火,不少外国学者专程前来,既为品尝正宗药膳,也为亲眼看看那把神奇的铜铲和"天使之泪"。
一个雨后的傍晚,我独自坐在后院温室里,望着在暮色中微微发光的铜铲和生机勃勃的"天使之泪"。师父传给我的不仅是工具和技艺,更是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。如今,这种方式正在被现代科学所验证,所接纳。
"师父,"我轻声说,"您看到了吗?药膳之道,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"
铜铲静静地躺在掌心,温暖如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