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6章 药境真谛(第3页)
"好主意!"郑淮安赞同,"我认识中科院西藏生态研究所的专家,他们肯定支持。"
第二天清晨,我们兵分两路:郑淮安和冯·霍恩海姆去县里联系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;我和程明、次仁留在湖区继续调查。
在湖边亭子里,我们有了意外发现——石桌的浮雕下隐藏着一个精巧的机关。按下特定图案后,桌侧弹出一个暗格,里面是一卷保存完好的丝绸卷轴,上面详细记录了"四器合制"的具体工艺和药王湖各月份可采集的药材名录。
"这才是真正的宝藏!"程明小心翼翼地展开卷轴,"爸,这比诺华的任何专利都珍贵!"
我点头赞同。这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,而是人类医药文明的共同遗产,应该造福大众。
中午时分,郑淮安兴奋地打来电话:"程远!好消息!县里已经暂缓诺华的勘探申请,同意我们先做生态评估!中科院的团队下午就到!"
下午,一支由藏汉学者组成的科考队抵达湖区。带队的巴桑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生态学家,他听完我们的发现后,立即组织了对湖水、土壤和周边植被的系统采样。
"初步判断,湖底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群落,"巴桑教授在当晚的讨论会上说,"它们分解沉积的有机质,产生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。"
"就像海绵里的抗生素?"程明问。
"类似,但更复杂。"巴桑教授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图像,"这种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与已知的任何物种都不同,可能是极端环境下的特殊进化分支。"
三天后,我们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。通过比对铜铲、铜钵的金属成分和湖水微生物的特性,郑淮安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:古代药师可能无意中利用了特定金属对微生物的催化作用,从而增强了药效。
"这不是玄学,而是超前的生物冶金学应用!"郑淮安在临时实验室里兴奋地展示数据,"铜铲和铜钵的微量金属恰好能刺激微生物产生特定活性物质!"
冯·霍恩海姆补充:"帕拉塞尔苏斯的手稿中提到过'金属的灵魂',现在看来,他可能观察到了这种催化现象,只是用当时的理论体系解释。"
一周后,药王湖被正式列为"传统医药生态研究保护区",由中科院、藏药研究所和当地政府共同管理。诺华的代表悻悻离去,但陈志明临走时留下一句话:"程先生,商业的世界很小,我们会再见面的。"
回成都前,我们在喇嘛庙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,将仿制铜钵和复制的"四器合制"卷轴捐赠给寺庙。老藏医为我们戴上哈达,祝福道:"药师佛会保佑你们这些真正的寻药人。"
飞机起飞时,我透过舷窗俯瞰渐渐远去的雪山和湖泊。师父追寻一生的"药境",原来就在这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处——不是虚幻的秘境,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与现代科学的共鸣。
程明在座位上翻看这几天的笔记,突然问我:"爸,回去后我们能真的尝试'四器合制'吗?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古法?"
"当然。"我微笑着看向窗外云海,"这才是师父希望我们做的——承古创新,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。"
飞机穿越云层,阳光透过舷窗洒在笔记上,照亮了那句"四器合一,药境自现"。我忽然明白,真正的"药境",或许就在这追寻的过程中——在古今对话、中西交融的智慧探索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