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姜枣桂圆茶
霜降那日,成都飘起了今冬第一场寒雨。药膳馆门前的青石板上积了层薄水,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。我推开厚重的木门,冷风夹着雨丝灌进来,把前厅几位老顾客冻得直搓手。
"程大夫,今年还煮姜枣茶吗?"王婆婆跺着脚问。她气管不好,每年入冬必来喝我的暖身茶。
"今年升级了配方。"我指着黑板上新写的菜单,"姜枣桂圆茶,加了两味药材。"
后院里,程明正对着手机皱眉:"爸,'康膳坊'又抄袭我们!他们新推的'古法桂圆茶'广告,连包装都模仿咱们的藕片设计。"
我扫了眼屏幕:"别管他们。去库房取云南小黄姜,要带泥的那种。"
郑淮安抱着一筐红枣进来,胡须上还挂着雨珠:"老程,你要的若羌灰枣,今早刚到的货。"
我捏起一颗枣子对着光看。枣皮深红带灰,褶皱里藏着细密纹路,正是师父当年推崇的"铁皮枣"——皮厚肉紧,久煮不烂,最适合入药。
"明仔,称三两桂圆肉。"我翻出师父的手札,"要莆田带壳桂圆,现剥现用。"
程明从冷藏柜取出一串带枝桂圆:"这样行吗?果农说今晨刚摘的,特别新鲜。"
我剥开一颗,乳白的果肉饱含汁水,核小肉厚,带着特有的龙眼木香。这才是上品,比那些硫磺熏过的干货强百倍。
"爸,这次拍个详细视频吧?"程明架好摄像机,"粉丝都等着学冬令进补。"
制作从处理姜开始。小黄姜不用去皮,但要仔细刷洗缝隙中的泥土。我教程明用竹片刮洗,避免金属刀具破坏姜皮下的活性成分。
"姜皮性凉,姜肉性热。"我用铜刀切片,"留皮是为平衡药性,防止上火。"
红枣处理更有讲究。要先在炭火上轻烤,待枣皮微焦时浸入冰水,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枣皮绽裂,便于药性渗出。程明手忙脚乱地操作,不是烤焦就是烤不匀。
"看火候,不是看时间。"我示范着翻动红枣,"等闻到焦糖香,枣皮出现细密裂纹就好。"
桂圆则要手工剥壳,保留内膜。程明剥了几颗就喊手疼:"爸,这太费工夫了!用现成的桂圆肉不行吗?"
"你尝尝。"我递给他一颗刚剥的桂圆,"再尝尝干货。"
程明对比后惊讶地瞪大眼睛:"鲜桂圆有股...木质清香?"
"桂圆药用价值全在这股'木气'。"我指着《本草备目》的记载,"能引药入心,安神定志。烘干后荡然无存。"
药材备齐,开始熬制。砂锅底层铺姜片,中层放红枣,顶层是桂圆肉。加水也有讲究——第一次用山泉水浸没药材,武火煮沸后倒掉头道水,去除杂质和燥性。
"这才是真正的'药引子'。"我指着泛黄的汤水,"古人煎药都要去头煎,现在人图快,把这步省了。"
第二道水加至七分满,放入特制的药包:两片陈皮、三粒山茱萸、一小撮藏红花。程明刚要拍摄药包特写,前厅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。
"程大夫!救命啊!"一个浑身湿透的年轻人扶着位白发老人闯进来。老人面色青白,嘴唇发紫,不住地颤抖。
"我爷爷晨练突然晕倒!"年轻人带着哭腔,"医生说是什么...低温症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