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姜枣桂圆茶(第2页)

 我立刻让老人靠近熬茶的炭炉,同时吩咐程明:"取三钱肉桂,研末!"

 郑淮安已经抱来棉被,我则盛出刚煮沸的姜枣汤,撒入肉桂末,慢慢喂给老人。热汤下肚,老人的脸色渐渐回暖,手指也有了血色。

 "再喝点。"我扶着他颤抖的手,"这是急救古方,姜枣回阳,肉桂通脉。"

 年轻人千恩万谢,非要付钱。我摆摆手:"遇到就是缘分。带些姜枣茶回去,早晚热饮。"

 这段插曲被程明全程记录。没想到视频上传后,"药膳急救"话题竟登上热搜。评论区炸开了锅:

 "原来药膳还能救命!"

 "比输液还快!"

 "求配方!家里有老人......"

 程明念着评论,突然皱眉:"爸,有医生质疑我们非法行医。"

 正说着,市卫健委的车停在了门口。两位工作人员严肃地走进来:"程教授,我们接到举报..."

 我坦然出示了执业药师资格证和药膳师证书,并解释了急救原理。他们检查后松了口气:"原来如此。不过以后这种急救情况,建议先叫120。"

 "医者仁心,见死必救。"我指着墙上师父留下的训诫,"当然,下不为例。"

 这场风波反而让姜枣茶名声大噪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,有养老院的,有登山队的,甚至滑雪场都来预定批量装。

 "爸,咱们产能跟不上啊。"程明统计着订单发愁。

 "药膳不是方便面。"我翻着日历,"这样,每周三限量供应,提前预约。"

 小林闻讯赶来,提议搞个"药膳工作坊",教大家基础配方。于是周六上午,药膳馆挤满了学员,有家庭主妇,有养生馆技师,甚至几位穿白大褂的社区医生。

 "姜枣茶不是简单的红糖水。"我示范着烤枣技巧,"红枣烤炙后,糖分转化为寡糖,更易吸收却不升血糖。"

 程明负责指导年轻人剥桂圆,郑淮安则教老人们辨认真伪药材。最认真的是位肿瘤科医生,他仔细记录每个细节:"化疗患者很多脾胃虚寒,这个或许能缓解副作用..."

 工作坊结束时,大家捧着自制的姜枣茶合影。背景里,药膳馆的老匾额"和合为膳"四个字格外醒目。

 午后,一位特殊客人悄然到来——上次那位卫健委的干部,带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女士。

 "程教授,这是我爱人。"他低声道,"乳腺癌术后,吃什么都吐..."

 我看了看女士的舌苔:淡白无华,舌边齿痕明显。典型的脾胃虚寒,气血双亏。

 "姜枣茶加个药引吧。"我取出珍藏的二十年新会陈皮,"这个理气不伤正,适合术后调理。"

 熬制时,我特意加入少许炒麦芽,减轻姜的刺激性。茶汤呈琥珀色,陈皮香与枣香交织,闻之令人食指大动。

 女士小啜一口,竟没有反胃,反而主动要第二口。她丈夫激动得眼眶发红:"半个月了,第一次主动进食..."

 "记住,小口频饮。"我包好药材递给他,"胃气刚复,不可过急。"

 这件事让我思考药膳的现代应用。当晚,我召集程明和小林开了个会。

 "我想开发系列调理药膳。"铺开师父的手札,"针对化疗后、术后、产后等特殊状态。"

 小林立刻提议:"可以做短视频系列,教家属基础护理药膳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