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9章 银耳枸杞羹(第2页)
"对不起..."她声音嘶哑,"我...过敏..."
我看了看她的症状:"化妆品过敏?"
她惊讶地点头:"刚换了精华液,脸就..."
"来,试试这个。"我盛了碗刚熬好的银耳清汤,"什么都不加的原汤。"
女士小口啜饮,喉间的灼热感明显缓解。二十分钟后,她照了照柜台上的镜子:"红斑淡了!这...太神奇了!"
"银耳多糖能抑制组胺释放。"我解释道,"《本草备要》说它'主肺热面疱',就是这个道理。"
这段插曲被小林记录下来。视频《一碗汤解救过敏脸》迅速走红,评论区挤满了求购留言。最激动的是一位皮肤科医生,他连发十条评论要求合作研究。
第二天一早,药膳馆门口排起长队——大多是戴口罩的年轻女性。队伍中还有位特殊客人,某国际化妆品公司的研发总监。
"程教授,我们想购买您的配方。"她递上名片,"价格好商量。"
"这不是商业机密。"我指着后院,"关键是原料和工艺。"
她参观了整个制作流程,最后在银耳泡发环节驻足良久:"这...没法工业化啊。"
"所以你们要加增稠剂。"我笑了笑,"真正的银耳胶质,需要时间唤醒。"
枸杞的加入时机最考验经验。要在银耳完全出胶,但未过于软烂时下锅。我教大家观察"挂壁现象"——当汤勺背能挂住薄胶时,就是最佳时机。
"太早下枸杞会发酸,太晚则药性不融。"我撒入鲜红的枸杞,羹汤顿时有了生气,如雪地落梅般赏心悦目。
总监女士尝了一口,突然泪光闪烁:"这味道...像我外婆煮的..."
她最终放弃了收购计划,转而邀请我们举办员工工作坊。"我想让研发团队明白,"她感慨道,"真正的美来自滋养,而非遮盖。"
这股"天然养颜"风潮愈演愈烈。某美容博主将我们的银耳羹与十款高价胶原蛋白饮做对比实验,结果银耳羹在皮肤含水量测试中完胜。
"科学验证古法!"她在视频中高呼,"两千年的智慧吊打现代科技!"
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。某化学专家在电视上宣称:"银耳就是植物胶原,和猪蹄没区别。"
我们没急着反驳,而是邀请他参与实验。检测显示,传统方法熬制的银耳羹,其多糖分子量分布与高压提取的截然不同。
"这..."专家看着图谱,"小分子多糖占比更高,确实更易吸收..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