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8章 茯苓山药羹
寒露时节,青城山笼罩在绵绵细雨中。我正在整理被湿气浸染的药材,小林举着手机快步走来:"程教授!消化病学会刚发布白皮书!"
屏幕上显示着触目惊心的数据:我国成年人脾虚湿盛比例高达83%,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身重困倦,专家警告"湿邪困脾"已成为现代人亚健康的主要根源。
"脾为后天之本。"我望着门外打着伞的臃肿身影,"膏粱厚味伤脾,脾伤则湿聚。"
后院传来程明的惊呼。推门一看,他正对着木箱里的"白霜"发呆——这是云南丽江的野生茯苓,大如婴儿头颅,表皮皲裂如老树皮,断面却洁白如雪,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
"爸,这茯苓...怎么像块汉白玉?"
"这是'云茯苓'。"我轻叩断面,发出清脆声响,"《本草图经》说'茯苓如脂者良',现代检测其茯苓多糖含量是栽培品的8倍。"
郑淮安从地窖捧出个藤编篓,掀开芭蕉叶,一股清甜气息扑面而来。篓中是河南焦作的"铁棍山药",粗细均匀如婴臂,断面黏液拉丝不断,在灯光下泛着晶莹的光。
"老郑,这批山药..."我折断一根,黏液拉丝三尺不断,"胶质这么足?"
"怀庆府老品种。"老人神秘地压低声音,"药农说,要等茎叶枯黄三天后挖,药性最足。"
制作从处理茯苓开始。野生茯苓需用竹刀削去褐皮,切块后以米泔水浸泡。程明架好摄像机,记录着这个精细的过程。
"爸,为什么不用茯苓粉?"他学着我的手法,却把茯苓切得参差不齐。
"整块煎煮活性全。"我调整着方糖大小的块状,"《本草衍义》说'茯苓粉如死灰,整块若活水',功效迥异。"
山药需要特殊处理。先火烤去皮,再以竹片刮磨成浆。小林抢着试,结果把山药烤焦了。
"火候要文火匀烤。"郑淮安示范着,"三分火气去皮,七分药性入浆。"
熬煮环节最考究。陶罐先煨米汤,下茯苓块慢炖三小时,待汤色乳白时入山药浆。火候要"三沸三凝"——武火催融,文火养稠,反复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