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藕粉桂花糖糕(第2页)
\"为何不用铁锅蒸?\"小林看着我们往土灶里添松柴。
\"杉木箬叶皆属木,应春气。\"我调整着灶火,\"《养小录》有云'糕蒸于木,得生气而活'。\"
前厅传来轻声叹息。我出去一看,是位面色青黄的年轻妇人,正按着心口蹙眉:\"开春以来...茶饭不思...胸口像压着块石头...\"
我注意到她指甲上的横纹和唇角的青紫:\"可是家中有什么烦心事?\"
她眼圈微红:\"夫君赴考三年未归...公婆日日催促...\"
典型的肝郁脾虚。我切了块刚出笼的藕粉桂花糕:\"趁热尝,需细嚼三十六口。\"
糕体晶莹如脂,藕粉的清香与桂花的甜郁层层交融。妇人小口品尝,忽然泪落:\"这滋味...竟像未嫁时...母亲做的...\"
\"甘淡醒脾。\"我温声解释,\"藕粉和中,桂花解郁,最宜春三月食用。\"
半盏茶后,她摸着心口讶然:\"奇怪...这块垒...竟消了些...\"
这段插曲被小林绘成《姑苏食单》中的一页。最惊喜的是位从金陵来的医女,她带着整箱脉案来讨教:\"此糕正合江南女子多思多郁之体。\"
次日,药膳馆来了几位绣庄的绣娘,个个指尖冰凉。为首的老师傅叹道:\"这些丫头...开春后针都拿不稳...\"
\"试试这个。\"我端出改良版,添了少许陈皮丝和玫瑰露,\"解郁和中糕\",午时食用最佳。\"
七日后回访,脘闷、嗳气、手指僵冷皆见轻减。最显效的是位长期郁郁寡欢的绣娘,竟重新绣出了双面异色牡丹。
\"这不合医理!\"某位从北方来的太医摇头,\"区区米糕,怎能调畅情志?\"
\"江南水土,自有一套养人之法。\"我翻开《吴门医案》,\"《本草经疏》说'藕生水中,得土气至厚,最解湿郁'。\"
此事在杏林引发热议。雨水节气,药膳馆举办了\"江南药膳与情志调理\"雅集。最令人称奇的是位老茶商的记录——其女连续食用此糕三月,经期腹痛竟不药而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