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咸蛋黄肉松糕(第3页)

 热潮中也有质疑。某内科主任宣称:"干燥症必须用药。"我们邀请他品尝蛋黄糕。他吃完沉默良久:"我患者...缺的可能就是这种滋润的感觉..."

 "中医讲'阴平阳秘'。"我展示师父的手札,"不是强行润燥,而是恢复津液本来的输布之能。"

 随着秋深,我们推出"四季润燥糕":寒露加黑芝麻,霜降入核桃仁,立冬添阿胶。没有高科技配方,只有楠木慢蒸的耐心。

 最动人的是位干燥综合征患者。坚持食用半年后,她送来手绣的帕子:"这块糕,让我重新尝到了流泪的滋味。"

 白露那天,那位老更夫带着同伴来访:"求教此糕制法。"我教他们辨认好咸蛋黄:要油多,色红,沙软。有人突然哽咽:"这滋味...像极了亡妻在世时煮的粥..."

 夜深了,药膳馆的蒸笼依然飘着油香。程明整理着病例数据,小林记录着用户见证,郑淮安则在翻晒新收的箬叶。糕香在清凉的秋夜里轻轻浮动,像一首无声的润燥曲。

 这香气中,仿佛又见祖母的身影。她常说:"润燥的糕点,是要就着热茶慢慢品的。"如今看来,这块油润的糕点里,藏着最温柔的医道——不必苦口良药,只需一块能让人记起生命滋润的朴实。

 窗外,秋虫呢喃,星河渐明。明日又有新的"燥渴客"要来,新的故事要写。而这一块咸甘,将继续诉说着江南最朴素的养生之道:最好的润燥药,是让人重获津液的滋润;最真的调理,不过是教人重新学会品味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