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无需急于一时

 “因为太子之位。”吴巨答道。

 吴巨对这场纷争有所耳闻。

 当前太子之位的竞争者仅剩两人:

 嬴政与嬴成蛟。

 嬴政的主要支持者是子楚及吕不韦。

 而成蛟则获得了以夏太后为首的韩国外戚的支持。

 按理来说,作为长子且有子楚与吕不韦的支持,嬴政理应成为太子。

 然而此刻,作为人质滞留赵国的嬴政,成为了他在此次争夺中最明显的劣势。

 韩国外戚常借此说服子楚立成蛟为太子,但子楚对此反应冷淡,他始终倾向于远在赵国的嬴政。

 正如刚才子楚的愤怒爆发,正是因为那些发言的大臣皆是韩国外戚,这是他们精心设计的一次策略,意在悄然推动子楚立成蛟为太子。

 坐在龙椅上的子楚心中叹息一声,目光落在面前瑟瑟发抖的成蛟身上。

 他并非不喜欢成蛟,而是对自己远在赵国的赵姬和嬴政充满愧疚。

 记忆中的那抹曼妙身影,这么多年过去了,不知她现在在赵国的生活如何。

 政儿……

 当年自己返回秦国时,他大概刚学会走路吧。

 子楚回忆起在赵国做人质时的艰难岁月——衣食无着,生活困苦,政儿如今想必也面临类似的困境。

 自己有吕不韦的帮助才得以脱身回秦,又有谁能帮助政儿呢?

 子楚摇了摇头,调整情绪后对成蛟说道:

 “文章写得不错,我很欣赏,赏!”

 一旁的侍从端着漆盘上前,递给成蛟,盘中装有一些珍贵的金银珠宝。

 “儿臣叩谢父王!”成蛟心有余悸地接过漆盘,然后退回原位。

 子楚转头看向殿下正津津有味进食的吴巨,忽然笑着问道:

 “吴卿,听闻你在岐山所作《水调歌头》,震动七国,连稷下学宫的姜先生和兰陵的荀先生都对你赞赏有加。今日有这样的盛事,不知你是否有兴趣即兴创作?”

 吴巨一怔。

 他本想婉拒,但忽然瞥见魏磬满怀期待地望着自己,再看向对面,吕凝那双清澈如潭的眸子也正注视着他。

 罢了。

 吴巨苦笑着一抹手,干脆地站了起来。

 “既然如此,那就试试吧。”他说完便起身。

 “好!”子楚显然也没料到吴巨会答应,立刻拍掌称赞。

 一时间,周围的人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。

 不可否认,《水调歌头》让吴巨的名字在七国之间广为人知。稷下学宫的姜堪、大儒荀况、儒家的韩非,甚至孔子的后人孔臻等人都对他赞誉有加。

 文坛中人都说,吴巨的词兼具诗的韵味和辞赋的华美。

 然而,作为一个医生,吴巨对作诗填词并不太感兴趣,他一生只留下这一首《水调歌头》,实属遗憾。

 “来人!为吴卿磨墨!”子楚高声吩咐。

 “停!”吴巨急忙阻止。

 众人齐刷刷看向他。

 吴巨摸了摸头,心里想着当然不能说自己字丑啊。

 于是他找个借口:“那个……我最近手不太灵便,怕写不好,不如直接口述吧。”

 “这有何难,寡人亲自为你代笔。”子楚豪迈地说。

 众人听得啧啧称奇。

 “行吧。”吴巨无奈接受。

 看来是时候好好练练书法了,待会回去就得找人买毛笔。

 不然日复一日让别人帮自己写诗,几年后恐怕会被人质疑:为何吴巨的诗集全是他人口述的?

 万一成了千古谜团,岂不尴尬?

 吴巨摇了摇头,不再多想,饮尽杯中最后一滴烧刀子,然后踱步走到案前,模仿成蛟的样子摆出一副文人的姿态。

 老实说,吴巨虽然对“写词”没什么热情,但也并非完全排斥。毕竟,谁不喜欢被捧呢?

 这时,场中一片寂静,子楚早已准备好绢帛和笔墨。

 吴巨豪迈地吟诵:

 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!”

 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!”

 这两句气势恢宏的诗句瞬间震慑了秦国群臣。

 接下来更加令人震撼:

 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!”

 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!”

 “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!”

 “李太白,公子非,将进酒,杯莫停!”

 “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!”

 吴巨将原句中的“岑夫子,丹丘生”改为“李太白,公子非”。前者引用李白的诗句稍显拘谨,因此加入李太白的名字以示敬意;后者模仿李白提及丹丘生的方式,加入韩非的名字,毕竟韩非是少数与他共饮并欣赏过他作词的人。

 一首《将进酒》已过半程,连子楚也被深深吸引,手中的毛笔悬在空中,墨汁从笔尖滴落,一时竟忘记了继续书写。

 “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”

 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唯有饮者留其名。”

 “楚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”

 “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”

 小主,

 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唤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!”

 全词唱罢,满座皆惊。

 吴巨看着群臣呆住的表情,松了一口气。毕竟是李白的经典之作,千古绝唱,即便放在当下也能让人叹为观止。

 “好!”

 不知谁率先起身拍案叫好,带动了整个大殿的掌声与欢呼。吕不韦、蒙骜、王龁、麃公、华阳太后、夏太后等人纷纷鼓掌,成蛟和魏磬也如粉丝般激动不已。